穿越回大明——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艺术

2021-11-12

62236d209b147.jpg


2021年11月12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夏燕靖应邀来到“上美讲堂”,以“穿越者”的视角做题为“穿越回大明——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艺术”主题讲座,讲述明朝服饰的风貌。


62236d2f87737.jpg


夏燕靖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史及艺术史学、艺术教育。


【明代的历史影响】


古代服饰一直是人们关心热议的话题,近年来的“汉服热”更是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一非遗传承瑰宝的价值,诸如早些年的《女医明妃传》《大明风华》等热播剧将明朝服饰演绎成热搜,剧中人物服饰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的确,明朝服饰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段历史时期的“汉服”,或者说“明制汉服”非常有特点,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汉服穿着的回归,要求“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依此重新制定了大明服饰制度。诸如,《明史·舆服志》记载的相关服饰制度的条例,仅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竟有上百项极为细致的规定,从帝后将相直到贩夫走卒,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各类人,细致到服饰式样、衣料与花色图案。朱元璋甚至亲自参与编订服饰条例,衣服及至冠履、首饰等类无所不及,可谓细密而具体。如,郎瑛《七修类稿》就有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召见礼部尚书李源名等人,讨论臣民们的袖子应该设计有多长,议论数月,最后议决,文官“袖长过手,复回至肘”,“袖口九寸”,所穿袍服长短“去地一寸”,庶民袖长是“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衣长去地五寸”。对于官兵,则另行制定具体规定。明史还有记述,洪武三十年,朱元璋甚至关心起臣民们的鞋子,规定庶人不许穿靴,北方苦寒之地则可适当宽松,至于什么人可戴遮阳帽或斗笠,也都有明确的规范。可见,大明服饰虽说华美,但等级划分极为严苛,这与整个明代规制有关。(参见:陈大康《遮阳帽·襕衫·马尾裙 ——明代的服饰制度及被冲垮》,《文汇报》2015-07-18,第八版。)不过,在繁琐服饰规定中,有四处比较特别:一是明太祖朱元璋“三易”读书人襕衫制,对读书人尤为优待,下令制作儒士、生员、士人服式,钦定“古笠”“襕衫”。二是严苛的商贾衣着规制,如严令商贾不得穿绸、纱,凡一户有一人经商者,全家服饰必须按照商贾衣制要求穿着服饰,以区分商贾群体与百姓,与明初“重农抑商”的国策相一致。三是明代服饰衣料品种多样,据粗略统计就有缎类、绢类、罗类、纱类、绒类、改机、绫类、锦类等织物种类,其织绣工艺,仅缂丝工艺就有平缂、构缂、搭缂、套缂、戗缂等多种。加上贸易的发展,各地服饰相互融合,新潮服饰在街市间流行开来,如胡人的“马尾裙”在百姓群体中形成热潮。四是明代吉祥纹饰达到了样式化,尤其是缠枝纹样成为明代流行多装饰纹样,且形制演变复杂,加之异域文化的融合,明代以纹样装饰织物也愈发成熟,并远销海外。


62236d4cce7ff.jpg62236d4ce36e4.jpg


如上所述,明初既定尊崇礼法,社会尚朴,士民皆束发于顶,服布素。如是,男子士庶、仕官服饰受到规制约束。例如,明代对衣物的选料规定极为严苛,官员内部的不同品级也有不同的纹样,这些都是明代等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管是什么身份,古代与现代针对服饰的要求依然有着相似的诉求,都注重头饰与身段尺度的和谐,以体现人整体形象和气质。


62236d67b56ff.jpg


明朝中后期服饰制度有所松动,出现了前朝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还有衣服显眼之处大量使用钮扣,直至清朝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时尚款式持续流传。诸如,近代以来的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等民族服饰亦深受大明王朝服饰的影响。所以说,明朝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又是距今最近的由汉人统治的朝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服饰历史和服饰文化的形象“典籍”,值得深入探究。


62236d85e626d.jpg62236d8607e3a.jpg


夏燕靖教授在讲堂中结合出土文物、绘画作品以及文字记载,尤其是近期国内各个博物馆举办的相关专题展览,对明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详细解读。


62236da405968.png

黄缂丝十二章褔寿如意衮服


【明代的帝王礼服】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礼服自然是重中之重。明代立朝废弃了元服制,依据汉族习俗将服制重新厘定,皇帝礼服的内容包括了冕服、通天冠、皮弁服(男子戴的官帽)、武弁服、常服等。龙纹样是其中永恒的元素,并发展出了许多变体,例如明中晚期还出现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龙纹缠身,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同时,明代还制定出帝后、后妃的礼服、常服,以及文武官员的常服,乃至士庶巾服等。其中明代皇后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基本款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为右衽,已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62236dbdaa2e5.png

明代皇帝常服

62236dcde4dcc.png

明代万寿龙袍

62236de9f0c18.jpg62236dea1b506.jpg


【明代的官员制服】


明代官吏的服饰样式繁多,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和赐服等,“衣冠禽兽”一语便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补子”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当时的人们称这种“文禽武兽”的花样补子官服视为“祥禽瑞兽”,并用“衣冠禽兽”一词来指称穿着这种官服的文武官员。比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可以说,当时的“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是明清两朝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而缀绣在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只是到了明代晚期,由于官场日益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大小官吏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于是,用来代称大小官吏的“衣冠禽兽”一词便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如明代晚期陈汝元的《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各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窃贼)。”而在明代之前,人们在喻称行为卑劣、品质极坏的人时一般使用“衣冠枭獍”一词。到了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衣冠枭獍”一词则逐渐被人们淡忘不用了。


62236e020c35e.png

衣冠禽兽 常服补子 明中后期三品文官常服坐像 

山东博物馆藏

62236e1b66447.jpg62236e1c905bc.jpg


这场在“大明衣冠”体系之下的衣冠改革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明朝与当时的朝鲜半岛形成了“赐服”与“请服”的服饰交往关系,比如《高丽史》中就有朝鲜王朝屡次派遣“朝天使”赴明,“请大明衣冠”等相关服饰记载,从国王到庶民,王服、官服、女服、下庶人服、士林服都按照明朝的样式来制定规则,这些衣冠服制体现出了浓厚的儒教文化的韵味。可以说来自明朝的“大明衣冠”非常符合朝鲜士大夫阶层对于服饰制度的想象和要求。


62236e30da0fe.png

李氏朝鲜官服画像


【明代的百姓常服】


明代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厘定。除仕官公服文武有别外,总体说来,明代男子的便服多采用袍衫,其形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明代的女服相比而言更有特点,主要款式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凤冠、霞帔、褙子、比甲、襦裙、水田衣、妇女首饰等。其中的命妇礼服更是讲究,包含了冠花钗、翟衣、褙子、霞帔等多个部分,衣裙长短也变易时常。夏燕靖教授用“素雅大气”来形容明代服饰,并讲述了一个关于配饰的小知识:中国古代男子簪花的习俗在明代也有一定的延续,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体现在立春、科举及第、皇家得子、婚礼、出征、生活休闲等社会活动中。


62236e4b442ba.png

明 绿地织金纱翔凤纹短衫 孔府旧藏

现藏于孔子博物馆

62236e4bcdeaf.png

明 仇英 《四相簪花图》局部

62236e8d99c95.jpg


穿越回大明,只是透过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艺术藏品窥其一斑。透过服饰这一特殊的“显微镜”一览历史,同学们在此次讲座中体会到了古代社会丰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深层次地透视到明朝的礼制、秩序、审美,以及基本生活状态,获得了梦回明朝的感受。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官方礼制的建立多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民众流行元素的影响?或者说,官方礼制定下来的不同衣饰图案的等级高低与人们穿着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夏燕靖:在明代朝廷对官员的衣着装束极为讲究,朝廷或官家的服饰,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来推行的,其服饰制度多半是采自前朝,即周秦汉唐至宋,朝廷的服制对民间衣着风俗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不是受到民众流行元素的左右。例如,讲座中最后提到的簪花,便是一种约定俗成自古流传的礼仪规制。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曾在雍正年间画过一幅《金带围图》扇面(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他还画过一幅《韩魏公簪金带围图》(现藏于扬州博物馆),还有乾隆年间许舟作《世代簪花图》,钱慧安作《簪花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画的主题都在讲宋朝一个较为有名的故事——“四相簪花”。服饰规制就如今天推行的制服,寻常百姓日常是不穿制服的,而制服的设计背后,自然也需要考虑非常复杂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关于明朝衣饰上的等级纹饰,这也不是明朝的首创,诸如,这套品阶系统在武则天时期就有设立。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她在位期间重视官员的选拔。据说,她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令在吏部复试者都要衣着整齐参加面试。如此亲自谋划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而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印绶制和色制,如唐代“品色衣”制度。就是说,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官员等级。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制度,一改朝服等级的规制,使人一目了然。古代各朝的《舆服志》中有关服饰制度均以等级制为核心,自然通过各种服饰样貌构建一整套辨识方式,如款式形制、尺度和花色纹样等等,明朝《舆服志》中记载的服饰制度,可谓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备的,体现等级制度更加明显。




同学B:近年来兴起的汉服运动被许多人接受,不少人把它视为“国服”,在正式场合也身着汉服,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夏燕靖:“汉服”概念比较复杂,比如是说历史上的汉人衣冠,抑或是汉民族服饰?都不好说,主要还是现代为说明传统服饰方便而创意出来的概念。我国古代常服叫“深衣”,这属于“汉服”最为平常的种类,相传起源于虞的先王有虞氏,他把衣和裳连在一起包裹住身体,但分开裁剪,上下缝合,因“被体深邃”而得名。通俗说来,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的一种服饰衣缘。但叫“深衣”太不普及,故而在民间传出“汉服”之说,应该没有什么标准,如同“深衣”样式即可。如今,又有“复兴汉服”的名号,更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服饰样式,不用特指某个朝代,自由随性。我将其看着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民间统称吧。这样挺好,是推动传统服饰的非常有力的举动,比如,传统节日、民族佳节穿着传统服饰或民族服饰,让我们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然,也让我们知道除了55个少数民族之外,汉族的非遗传承同样值得重视和研究。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值得鼓励的,它丰富了我们的服装文化。我相信传统文化复兴需要依靠年轻一代,这一批又一批汉服拥护者,必将托举起一个新产业——传统服饰时尚热潮。作为普通服饰艺术爱好者来说,其实不必去过分深究某件服装具体是出自哪一个朝代或哪一个民族,只要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便已经足够。当然,我们也要呼吁“汉服”裁剪和制作要讲究,要有做礼服的敬畏,不要以穿着涤纶化纤面料、数码印花的“汉服”,就当作传统服饰,要讲究,要敬重,“汉服”上身就是文化的体现,谢谢大家的交流。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