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设计美学

2021-12-10

6223769d9169d.jpg


环境设计美学不再是狭义的“专业”

而正逐渐成为“生态”


622376af29ec7.jpg


2021年12月10日,设计艺术家赵健教授应邀来到“上美讲堂”,分享了他在环境设计美学方面的研究和感悟。


622376bc5a39a.jpg


赵健教授是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赵健教授现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赵健教授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示设计专家组成员,2010年广州亚运会整体视觉形象与景观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赵健教授主要致力于设计策划学、建筑与环境设计学、公共文化景观学等方面的研究。


622376d24f4eb.jpg622376d264bf5.jpg


一、环境设计美学中的“桥”


622376eac0fd3.jpg622376ead6171.jpg


芝加哥千禧公园内有两座“廊桥”:其中的第一座(在此简称为“直桥”)——它连接了公园内绿地和与公园一路之隔的校园建筑。这座直桥至少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看点:一是其两端(起点和终点)之间,约有9米的高差几乎令人难以察觉;二是桥底几无“桥墩”——其一端平放于地面,另一端则是由建筑立面伸出的悬臂“托起”;三是行人出入桥面均经由“桥侧”而非经由惯常的“正面”……于是,“入桥”闲庭漫步如履平地、“出桥”极目远眺转身入室、“桥侧”红叶茂林都市气象、“桥下”艺廊临街绿荫雕像……这样的气象诠释着特定的环境美学标志,且只能在此环境和地貌中呈现,换一地方则难以复制。


6223770502690.jpg6223770519715.jpg


同为芝加哥千禧公园地域的内外连接,其中的第二座桥(在此简称为“曲桥”),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情——其护栏一反“通透”而完全“封闭”,一反“直立”而始终“倾斜”;借助“钛合金模数化板材”对护栏的全线覆盖和包裹,其所形成的连续曲面和斜面……穿越着树林、贯串着区域、跨越着公路、盘踞着绿地……因搭接、缝隙、卷边等形成的肌理,令钛合金表面闪闪发光;因转向、拼缝、紧固等形成的踏面,令原木板的表情素朴温厚……金色落叶点染桥面,摩天楼群有力映衬……呈现出现代都会撼动人心的特殊景观。


6223771dd0ba0.jpg6223771de9cf7.jpg


“环境设计”的美学场景,巳大幅度跨越“绿化种植/水体置景”等惯常概念,借助其建筑属性的构造、艺术属性的形象、交通属性的逻辑,串联或牵动现地潜在的公共要素,重组并激活周边零碎的功能因子……通过明确且精准的“题材”,有机串联,重塑区域的环境价值。


二、环境设计美学中的“水”


62237750809a5.jpg6223775129a35.jpg


以新建的杭州天目里的水体为例:十七座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央区域中,其大片“水面”的边界,由诸栋建筑的边界贯通和对位关系自然形成。作为天目里项目的“景观之魂”,这片水面与周边硬地齐平且全无“高差”、平静从容,可谓名符其实的“水镜”;令人惊讶的是,这大片水面的水深居然仅为2公分——这“非常规”的尺度,既体现了特异的设计构思和精确的建造技术,也一揽子解决了有关安全、节能、维护等问题,同时还大大拓展了新水景的设计理念。



伦敦海德公园的“戴安娜水环”,可谓环境设计美学中有关的“水”的另一经典案例:


622377a0f2877.jpg622377a118a6f.jpg


戴安娜水环,并非是利用“在地水系”或自然水源的结果,而是“无中生有”全新打造的“新型水循环场域产品”。水环内的水量控制、水线节奏、起伏高差、流速徐疾、容水性状等,都沿着巨大的“闭环”不断地转换和变化,可谓一路流淌跳跃、一路欢歌笑语……活脱脱一幕独特的“新型亲子互动游戏场景”。


622377bfba2c3.jpg622377bfd2693.jpg


当今的科技水平,让“人与水”大可以一种主动的、别样的、全新的方式相遇;今天的环境设计,大可以科技为题材和创作的起点,以非常规的路径去展现“经浓缩和经加强”的超自然;今天的设计师,也大可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依据,重新配置心理时间和物理空间的新型关系,以形成有别于狭义设计的新环境美学。


三、环境设计美学中的“草”


622377e387178.jpg622377e3ae776.jpg


柏林勃兰登堡地区的新建筑群中,包含了一大块细长的草坪。依两端设定的高差,决定着草坪呈连续和渐变的斜坡。藉此休闲和“日光浴”的游人,舒适且无意识席(草)地而坐的姿态(尤其朝向),总是自然且不约而同地“后高前低”——面朝(向大众开放的)商业店铺和车站建筑,背靠(仅服务特定人群的)写字楼群……这样的环境设计,借助于应用场景的搭建,揉入行为学及伦理学的逻辑,悄然而有效地唤起人们的下意识及自组织行为……


62237814a6749.jpg62237814bb3fe.jpg


同为环境设计美学中以“草”为媒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距,来观察广西南宁高速收费站护坡草坪上的艺术设计:乍看似零碎散落的诸单体形象,会因观看方式的自主探寻和调整,呈现出“朱槿花(南宁市花)”的完美造型——这是由观赏角度的转换、观看距离的变化等观者行为的自恰和自组织等达成的。


四、环境设计美学中的“石”


62237837b840b.jpg62237837cf730.jpg



赫尔辛基的圣殿广场教堂(岩石教堂),其建造首先是基于对天然岩石的“往下开釆”,以形成石坑;然后是将挖坑釆得的石头“坑边垒砌”——这“向下挖出”的深度和“向上垒起”的高度之总和,构成教堂容积所需的立面尺度;屋盖为“铜质”薄壳圆顶,其与“石墙”之间则借助于放射状的金属构件及玻璃实现连接……这样,屋盖——玻缝——垒石——石山——环石山步道/车道——环石山住宅群……通过精准的连接,还原着原有的山体轮廓,几乎没改变原生的地形、地貌、道路及环境,(教堂)宁静、悄然地与周边的街坊邻居相处。


柏林“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亦属以“石”为媒的环境设计作品。



它以一个完整街区为尺度和幅员,通过数千块“混凝土立方体”的均质排列而构成(纪念碑)主体,以非均质化的边缘,来柔性呈现其与相邻街区的关系,同时以数量递减、高度递减直至与地面平齐且仅留“材质痕迹”的方式,来区别表达应追思的“彼界”和应反省的“此界”……连续的“边缘渐变”暗喻着那曾经的悲剧与每个人的息息相关,“可介入可追寻”的条条甬道,其深陷而压抑的起伏,以及由此生成的复杂天际轮廓,也昭示着深切的反省和铭记……这一特别的场景营造,生动而有力地拓展了环境设计的美学阈值。



总结:

——环境设计美学不再是狭义的“专业”,而正逐渐成为“生态”;

——环境设计美学的责任和权利已不再专属某个群体,而正成为关注侧或需求侧等多重圈层共谋的“现象级”社会活动;

——环境设计美学不再拘泥于解决问题,因其自身往往就可成为问题的爆点、话题的引擎、题材的通道以及题型的基本矩阵;

——环境设计美学从未与艺术真正明晰切割,且当下相互间别样的含混和胶着,正显现出蓬勃的张力;

——环境设计美学还远未与技术密切交融,而在当下,技术借助于时代所释放的转型强度,则远高于设计本身;

——环境设计中,诸多单元的相互站位、维度、路径及交互方式,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设计的明日美学价值。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622378770d2ea.jpg



同学A:当今的环境设计美学主要倾向于工学科学,而不是诗情画意的传统文学,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设计美学的否认,您认为传统美学与现代环境设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赵健:诗情画意当然是环境美学中的基础部分,它首先指人造景观——例如由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构成的重要两极;它还指自然景观——例如自然形成的山水地貌。


今天讲座的主题《环境设计美学》,其“所指”更侧重于广义的公共环境活化;侧重于公共场域中的功能组合与配置;侧重于公共环境中人群自组织行为的催化和引导;侧重当下的科技、主题、需求等手段或要素对环境的介入。





同学B:环境设计过度关注大众视角甚至“博人眼球”,这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赵健:理论上说,人类可触及的地表,都应是环境所指的范畴,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逆的有限自然资源,对于这些,应该以保护为主,使其可持续,免受人类侵害。


“博人眼球”则应属中性词汇,例如业界熟知的纽约高线公园——因成功地“博人眼球”,使百年历史的铁路线作为历史建筑遗迹得以保存;因成功地“博人眼球”,创造并整合了哈德逊地区独特而鲜活的旅游及艺术资源;因成功地“博人眼球”,激活了切尔西街区旧城的改造和提升;因成功地“博人眼球”,所带来的地价房价商业等经济效益更是难以估量……所以,“博人眼球”有时不仅“正面”而且还具“纲举目张”的作用。


环境设计,当然需要遵循几条底线。例如:对自然资源是破坏还是激活,其运营成本是增加还是减少,对社会进步是推动还是阻碍,对一个具体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是促进还是扼杀。





同学C:您认为在未来公园的改造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以使得环境美学与社区生活有更加直接、密切的联系?



赵健:近年来,上海的沿江改造实践,或许可回应你的提问。例如:上海市加大了对沿江历史建筑遗存的保护、改造、提升、激活和再利用的力度。具体到设计方面,似乎主要呈现为以下的路径:


1、微介入(缝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采用“非标”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以激活既有的内容和生态……例如十六铺码头以南的滨江遗存等;


2、轻介入(织补)——将“旧”的在地遗存“编辑”为新的序列,梳理并强调其与今日价值和应用场景的有机联系……例如杨浦滨江景观带等;


3、强介入(重置)——努力补强原有基础,有效重构今日功能,彻底转换应用方式……例如徐汇滨江的油罐美术馆等。



同学D:您对目前日益火热的“灯光艺术”有怎样的看法?



赵健:灯光艺术设计的趋势,总体来说应是“强光效,弱光源”。

从教与学的层面上,灯光艺术设计似可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建筑形体来呈现的光效设计;


第二个层次:是独立于场域的以光为本体的营建(即:光本身既是载体也是形象——“光”是独立的艺术品);


第三个层次:是临时建构的光的发生系统和光的强度形象、幅射范围、影像内容(以及相关的音效);


第四个层次:是不依附于建筑,不依附于场域,也非独立的活动,而是“个人体能”可移动、可操作、可转换的“光的道具”。


作为专业教师,有必要厘清这四个层次,以便成系统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