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山水”的自然观
2022-01-10
2022年1月10日,艺术学家郑工教授来到“上美讲堂”开讲“‘都市山水’的自然观”。
郑工教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合作导师,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现代美术思潮及区域美术,出版著作5部,主编《延安美术档案》(9卷),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专著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
【“都市山水”之缘起】
“都市山水”这一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是当代城镇化的规模建设,二是生态环境的人文再造。如今,“日新月异”与“城市新貌”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创作中的主题词。在本次讲座中,郑工教授关注其创作观念如何衔接传统的山水观和现代的自然观,以近年城市建设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分析当代“都市山水”自然观的重要环节,即如何将现代都市建筑元素山水化;二是比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新山水画变革中的不同观点及创作实践,重论旧笔墨如何适应新对象;三是阐述当代“都市山水”中的山水意象与人居意识,以及相关的笔墨程式与创作观念;四是提出“都市山水”的自然观,是具有替代功能的一种文化想象,即在观念层面上将自然之物与社会现象等值交换,进而生发新的意义空间。
方向 香港九龙塘街景
纸本设色 250×125厘米 2014年
倪巍 浦东浦西
纸本水墨 178×205厘米 2009年
现代都市的人生活在一片片高楼的丛林之中。空间、路线乃至于形式外观,借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许许多多被复合再造的人工材料,如混凝土、钢铁、玻璃等,通过建筑的方式介入自然界,形成特定的人文景观。“都市山水”这一概念与自然山水相对应,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体现出新的空间秩序。郑工教授概括道,“都市山水”的着眼点在于“都市”,是人在都市中寻找自然的栖息之地,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之道,“山水”只是借代。
【现代建筑元素山水化】
郑工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后,生产关系调整了,生产力加强了,建设速度提高了,样式大为改观,这些变化既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的审美心态。生活的观念不一样,对自然的感受也不一样,艺术表现上的时空观和自然观也就改变。原本“山亲水亲人也亲”的自然乡土观念,已经被瞬间转逝的速度冲淡、稀释了,人的居留意识也发生变化。当下,学者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让具有同质性的当代文化在地化,让人文景观融入山山水水,突出新的家园意识,重新唤醒山水画的自然观。唤醒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以形式替代的转化进行复述。作为现代都市山水的自然观,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现代都市的建筑元素山水化。
吴作人 黃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布面油画 117×150厘米 1956年
现代化建设导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商业化节奏致使城市越发光怪陆离。身处都市的艺术家从传统的山水画领域转而描绘现代都市新貌。与自然山水密切相关的建设主题是“新貌”,主题词是“新空间”“新秩序”,以及“时光速度”“生态宜居”等。山水化是一种融入关系。首先处理建筑外部形貌的意义转向,以象形或寓意的方式引发文化想象,使之转为山水之意象;其次解决建筑表现形式的意义同构,以具有个性特征的笔墨统合笔下事物,使之成为整一的图像文本。郑工教授以“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的相关作品为例,这些作品主要分为大开发后的大保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呼应两类。例如蔡志中的青绿山水《南通新貌》、浦均与张迎春的《盐城新貌》等画作,多属于“植入型”或“生长型”的处理方式,其画面语境以自然山水为主导,利用绘画的形式使自然景观人文化,人文景观自然化。
蔡志中 南通新貌
纸本设色 246×124厘米 2021年
浦均、张迎春 盐城新貌
纸本设色 246×124厘米 2021年
【旧笔墨如何适应新时代】
20世纪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山水画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郑工教授着重介绍了五六十年代的国画改造运动,彼时山水画家响应号召外出写生,现场作画。李可染的山水画现代变革,就是从写生进入,历10年之久,从画室案桌重返自然,形成自家面目。在写生山水与自然山水之间,画家们各有取舍,各具形态。如谢瑞阶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测工程》、吴镜汀的《秦岭工地》、石鲁的《家家都在花丛中》等。关于传统笔墨能否适应新的山水形貌的问题,不同画家各执一词,郑工教授则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当随物象,笔墨当随心境。”到了六十年代,画家们面对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之景象,越来越多的开始考虑新的笔墨表现样式。进入八九十年代,尤其是21世纪之后,现代都市建设的热潮迅速掀起,建筑样式日新月异,现代都市生活也新旧混杂,广州画家方向就提出了“城市也是山水”的观点。
吴镜汀 秦岭工地
纸本彩墨 141.8×73厘米 1959年
钱松嵒 常熟田
纸本设色 70×49厘米 1964年
【山水意象和人居意识】
都市山水不同于自然山水。如果以自然的山水观看待都市人文现象,不论是外观还是意涵,都赋予了一层新的意义,即以人文景观取代自然景观。现代都市的摩天大楼,以新地标的样态不断出现,且新建筑也越来越注意与当代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强调现代文化的在地性和融入感。以都市人文景观为主体的都市山水画,其观看视角有着微化的现象,并以此放大都市生活的空间。人们更着意于微观世界,自然风物也以微观的方式进入都市人的生活视野,形成微山水。
方向 花房里的余晖
纸本设色 180×145厘米 1997年
郑工教授继续以“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为例,其中表现城市新貌的作品,画家的山水意象与人居意识也有其特殊之处:通过新建筑寻求新形式,建立新秩序确认新主题,通过新画面寻找新意境。可以说江苏画家依然保持着大山水观,强调形式、秩序以及山水的自然意境,没有过多地熏染个人情趣,也不那么突出个体意识。郑工教授比较六十年代前后的变化指出,六十年前的中国画家,考虑是如何将山水画成“风景”,六十年后的中国画家,考虑的则是如何将“风景”画成山水。
丁立江、郭鑫 宿迁新貌
纸本设色 242×120厘米 2021年
【风景中的文化想象】
现代都市的表现对象,其主体除了建筑还是建筑。各式各样的建筑,由不同建筑构成的各种公共生活空间,还有在建筑内部的个体化的私密空间,所有物件都与建筑发生关系,包括人也被物化了。在都市山水中,并置与嵌入仍然是处理画面异质性形式元素的常见方式,而其意义的互融或匹配,一是借助形式的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二是通过画面整体语境的设定,引发人的想象。“嵌入式”风景的意义重组的代表作有《细看群山多一峰》,“同频共振”自我解释的代表作有《连云港新貌》。
上海市交通运输局业余美术创作组(薛其晴)
细看群山多一峰
纸本彩墨 1974年
古强 陆海林 连云港新貌
纸本彩墨 251×130厘米 2021年
郑工教授认为,画“都市山水”,若在笔墨图式上谋求新的突破,也只能在造型上动点心思。用线造型,是一条现成的路;用墨造型,也有所参照,如没骨法。以皴或染,只是辅助手段。这些都会被继续使用,为个体所选择,融入到都市山水的绘画创作。若单纯论绘画技术,或单纯谋求笔墨图式的更新,已经不再是现代山水画变革的主要路径。从技术转向观念,从笔墨转向图像,是当前大的发展趋势。因为观念的介入,图像容易被符号化,而符号化的图像,成为人们阅读与观看的材料,必然演变为具有各种意义的视觉文本。艺术,只能提供对都市生活的观感和印象,通过图像去触动并引发人们思考。
毛冬华 外滩12号
纸本水墨 138×68厘米 2015年
郑工教授总结道,所谓“都市山水”中的自然观,是具有替代功能的一种文化想象,能在观念层面上将自然之物与社会现象等值交换,进而生发新的意义空间。现代都市在地理位置上有其历史的指定性,故其自然观,首先返回地域,其次返回历史,然后关注现实,进而建立主体的想象空间。空间的隐喻,是图像表达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建立作品与本土关系的关键性纽带。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北方的都市山水绘画从切入角度来说与南方的都市山水绘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郑工:现代都市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到处都是现代的摩天大楼,材料也较为统一。现代建筑中的个性更多以艺术家个性为主,地域性并不是相当突出。同样表达一个对象的时候,一个艺术家是从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观念去看这个对象。如果要说地域性,就体现在自己观看的意识和表达观念中,而不一定都能够通过对象去进行。所以我在谈“都市山水”的时候,尽管在强调在地性,但更多是回到图像上来看,回到观念上来谈。
同学B:请问山水画、风景画和界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郑工: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关系只是一个笼统的划分,因为到现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模糊了,可以相互转化。六十年代前的画家是从山水进入风景,如今则是从风景进入到山水,两者只是视角和观念,整体观和局部观,宏观视角和微观视野之间的一种差异。界画更多与建筑相关,但它有一套特殊的表现方式就是工笔重彩。工笔重彩很适合于表现各种各样的图像,而写意则可以把个人的性情、兴趣,对于品质的理解都能关乎进去。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