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转型——百年中国山水画之变

2022-02-14

62241ae39074e.jpg


2022年2月14日,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农历虎年开学日聆听了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薛永年教授为“上美讲堂”录制的“虎年第一课”——“古今转型——百年中国山水画之变”。


62241db7676aa.jpg


此次讲座结合古今美术史的发展,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文明互鉴中的演变丰富,与时俱进,以便获得在开拓创新中实现民族绘画伟大复兴的启示。


【中国人心目中的山水画】


薛永年教授介绍中央美院的老教授、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表示,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风景画就是画眼前的景色,而山水画还要画所想所知,要表达的东西比视觉所及要更多。中国山水画直接表现自然,也间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山水文化有丰富含义,包括政权、祖国、家园、宇宙、历史、人格等。


62241e37131e0.jpg62241e372fe07.jpg


中国山水画的功能多种多样,薛教授列举了三种类型及其对应功能:一是城市化与乡村记忆,反映了人们对可望、可游、可居的向往;二是对大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敬畏,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的心态;三是变沧海为桑田的人类功绩,折射出对改造自然和创造历史的满足。薛教授接着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其一为意境,包括境与性会、情景交融、象外意与意外妙;其二为丘壑与位置,包括一树一石的造型、三远中的空间关系、书法式的空间关系;其三为笔墨与设色,包括骨法用笔、书画同法、笔精墨妙、随类赋彩等方面。


62241e51f2dee.png

《庐山高图》沈周


【古代山水画的变迁】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六朝,成熟于唐五代,此后便成为卷轴画的大宗。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一直在变,这不仅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有成熟之后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唐代理论家、美术史家张彦远曾说:“山水画,始于吴,成于二李。”薛教授解读道,“吴”指吴道子的水墨山水,“二李”指李昭道的设色、工笔山水。而后“荆关董巨一变也”,这一北一南的山水画家各有特点,北方的画家画的是高山大川全景式的山水,表现大自然的神奇和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南方的山水是平淡天真的、绣润的、优美的,但也是全景式的。到了南宋,“李刘马夏一变也”, “李”是李唐,“刘”是刘松年,“马”是马远,“夏”是夏圭,此时的画家着重通过山水画的提炼来表现一种诗情画意,在比较小的景色中展开丰富的内容。再到元代,“大痴黄鹤又一变也”,黄公望和王蒙的画更强调笔墨个性,黄公望非常活脱潇洒,而王蒙非常茂密。


62241ebd04807.jpg


薛教授从意境、笔墨、丘壑位置几方面解读了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传统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是按照作者在大自然中逍遥的那种精神的游离而飘移,是自由购置的。画中景观的描写都追求细节真实,石头就是石头,树就是树,但整体高度概括是细节真实与整体理想化的统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画中的山水并不是真正风景的再现,而是作者和观者心目中景观的对应物。


62241ecb7dcef.jpg


薛教授指出,由于古代中国一直处于农业文明之中,较少外来文化的刺激,山水画的多次新变,不过是在同一文化中的时代风格之变,文化观念始终一仍其旧。20世纪以来,古老的中国开始在内因外力的作用下,走向了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富国强民的时代愿望,以及由此而来的西学的引进,既丰富了山水画的题材,改变了山水画的功能与学习方法,改变了山水画的面貌,也改变了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62241edd93ab8.png

《万壑松风图》李唐

62241ef666518.png

《太白山图》(局部)王蒙


【百年山水第一变——清末到三十年代中叶】


薛教授概括百年山水画转型的第一变有三个要点,一是视觉观念之变,变传统视觉观念为西方视幻观念;二是创作方法之变,变写意为写实;三是基本训练之变,变临摹为写生。到了清朝末年,西方的“视幻观念”因讲求焦点透视和物体明暗,增加了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进一步被宫廷和民间绘画接纳。西方印象派绘画借光学成果丰富了色彩感觉,也对中国山水画发生了小范围的影响。薛教授列举了晚清山水画视觉观念潜变的代表吴石仙,留学画家视觉观念变化的代表金城、高剑父等人。


62241f056a19e.jpg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学界大力倡扬西方的科学民主,猛烈批判文人画传统。于是提出了改良或改革中国画的任务,倡导引进西法,西画中讲求科学法则而且明白易懂的写实主义成了引进的主流。在引进西方写实主义,在批判摹古倾向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写生,这一方面促进了引西入中派的西式写生,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借古开今派的“古法写生”与 “师造化”传统的回归。此外,改革中国画的思潮,推动了国画领域写实作风为主的引西润中派的形成,造成了这一派画家参考西方风景画的视觉观念,放弃了平面化的景物铺陈,告别了前人符号化的树法石法,以焦点透视把握空间的纵深,有效地呈现空间对象的体感、质感与光感,以新的色线形的对景实写刷新了的视觉印象。例如徐悲鸿便是水墨写实型画家的代表,林风眠则是彩墨抒情型画家的代表。


62241f21da67a.png

《秋山夕照》 吴石仙

62241f29675f9.png

《漓江春雨》 徐悲鸿


【百年山水第二变——从抗日战争到文革结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先后发生了“变师古人为师造化”“变林泉之心为经世致用”“变传统题材为现世题材”“变天人合一观念为人定胜天观念”的变化。薛教授分析道,二十世纪来,绘画领域对摹古的批判,对写实主义的引进,对写生基本功的重视,对师造化传统的回归,不仅把画家引向了真正的创作源泉,而且在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下,以艺术为人生为宗旨,以表现时代精神为要求,着眼于大众的生活,突破山水画的原有题材,赋予山水画新的功能。曾参加辛亥革命的高剑父等岭南派画家,还有关心农村疾苦的县画家赵望云,吸收了时代的新机,成为了经世致用的先驱。


62241f44f11e8.jpg62241f45508fe.jpg


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观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实现的。山水画的文化观念之变,在于强化社会的人对自然的主宰,在于突出人类的历史与现实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印迹,不再以“天人合一”的观念表现个体的精神在大自然中的逍遥,而以“物我两分”的观念表现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自然的面貌。薛永年教授也指出,古代并非绝对没有表现人类改变自然的图画,诸如大禹治水、五丁开山、巨灵擘太华,便是类似题材,但它们一是充满了神话色彩,二是出现山水画发展的早期。因此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的题材之变,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画家们开始追求新的意境与笔墨,包括山河新貌意境、革命圣地意境、领袖诗词意境和祖国河山意境。


62241f5cef5dd.png

《鲁迅故居百草园》 李可染

62241f73be03a.png

《冒雨铺轨》 刘子久


【百年山水第三变——从新时期以来至今】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画界对由近及远的百年反思让人们认识到,五六十年代以来改造国画的历程中,随着绘画功能与受众的改变,一方面史无前例地突破了山水画的题材内容,另一方面也给山水画发挥更全面的功能表现更丰富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遮蔽。但实际情况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远未穷尽,人定胜天并没有完全实现。薛教授分析说,为了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可以画改造自然的豪情;为了发挥艺术“穷神变测幽微”的功能,同样可以画未被认识的自然所感到的神秘;画改造山河的人文景观,当然可以抒写新的感情,就是画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同样也可以抒发新的感情;画家固然可以描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也可以“山川使余代山川而言”地画令人敬畏的大自然,通过创造大自然的崇高境象,表现顶天立地的民族魂魄,歌颂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七八十年代,一些山水画家开始疏离以改造山河为特点的意识,而致力于在大山大水中灌注沉雄博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描绘前人没有涉猎过的山水,表达在更广大的非实有时空中的天地创生和神与物游,也有画家在与自然对话中表达内心的感情。


62241f89046c4.png

《寂静雪野》于志学


与此同时,西方艺术文化又一次的冲击和新潮美术的兴起,日渐取得成效的现代化建设对自然生态的改变,导致山水画观念的和山水画面貌又一次变化。这一变进一步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丰富了山水画的精神内容,更宽泛地实现了山水画的功能,以形式美法则与平面构成意识强化了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图式,丰富了既讲求书写性又发挥水墨肌理的笔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大山大水、开拓审美领域的区域山水、表现时代脉搏的寓意山水、讴歌民族精神的山水古木、西式视幻空间的突破与广袤的宇宙时空、个人内心空间的开掘、城市山水与园林想象突破、写实的笔墨肌理与吸收平面构成的图式。


62241f9d32a42.jpg


画家们还在反思中发现,五六十年代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山水画中,由于认识的局限,在表现新事物,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在烟囱林立烟尘滚滚中肯定了环境污染。因此,八九十年代以来,不少山水画家在文化观念上回归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即使画实际景色的画家,也多选择少被开发的水乡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继续以山水画反映现代化建设的面貌,势必要正视城市化问题,并且以高于生活的境界引导创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看到新兴都市“深圳画家画深圳”的一组作品后,发表了有关“画城市山水”,建造“山水城市”的意见。

十八大以来,山水画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发扬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传统,警惕市场经济大潮的负面作用,把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心象与祖国河山时代气象紧密相连,坚持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为新时代的祖国河山立传,努力反映出当下的时代主题和审美趣味表现充满文化自信历史内涵和奋进的时代面貌。


《辉煌》董小明

《中国速度》 张静


讲座最后,薛教授小结了山水画的变化:既画所见又画所思所想的山水画,是中国的独特创造。百余年来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极大地左右了山水画的发展。回顾百年山水画之变,既可以看到审美领域的深入扩大,又可以看到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但山水画之变的历史情境,并不是脱离世界环境地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进而走向信息文明,而是既处于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社会体制的变革之中,又在总体上处于西方强势文化价值观念的扩张之下,因此传统的山水画一直面临着优秀传统的继承和西方良规的采纳,也一直面临着对过时传统的批判和对西方艺术价值观的扬弃。于是,艺术题材的“出世”与“入世”、艺术基本功的“临摹”与“写生”、艺术源流的“师古人”与“师造化”、艺术境象中的“造化”与“心源”、“图真”与“造意”、艺术精神的“群体意识”还是“自我表现”、艺术功能是着眼于“经世致用”还是着眼于“精神超越”、文化价值观念的“天人合一”还是“物我两分”,视觉的作用与心灵的感召,都是一再被画家学者思考与实践的问题。如今不但经过了三四十年代对古代传统的突破,而且经过了新时期对五六十年代的反思,新时期形成的多元化的创作格局,新时代的新气象,都正是反复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显然有利于在对立因素的互补中发展表现中国价值之观念中国山水画,使之在未来的世界上为人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人类艺术创作提供中国经验。

作为“虎年第一课”,同学们在聆听讲座之后纷纷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此次讲座主题虽围绕“山水”展开,但是对于中国画的其他门类,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其研究脉络和观察视角都十分有借鉴意义,能让人举一反三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和创作。大家纷纷表示要从自己的创作现实出发,关注时代经典,将人文观念融入城市精神,在新年创作出更有技术和思想深度的好作品!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