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中国百年

2022-02-25

62297ee7dd604.jpg


2022年2月25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上海美术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美术学专业负责人李超教授在“上美讲堂”开讲“美育中国百年”。


62297ef52dc21.jpg


上海美术学院目前正在进行“美育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的构建,课程充分发挥从美感教育到民族创新力的智库赋能作用,注重美育与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相关课程设置、课题拓展、团队培养、学科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融入大文科的建设当中,介入到跨学科背景的新文科事业,提升学科建设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力。藉此思考和前瞻未来艺术教育,如何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国际城市文化生态的问题。本次讲座聚焦中国近现代至现当代——“美育中国百年”的珍贵文献及其重要学术资源,在相关历史维度上讲述美育救国、美育兴国和美育强国的中国故事,既是对“美育中国百年”的一次总结梳理,也是对系列课程的一次预热。


【推行美育——美育是民族启蒙思潮】


李超教授首先比较了“美学”和“美育”,“美学”(aestheti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属于哲学范畴;“美育”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但又和很多学科有着密切关联。“美育”是“美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美感,中国古代文献中尽管没有“美育”二字,但却有相关丰富的见说和活动。李超教授总结“美育”的三部曲如下:“认知美”是美感教育的第一步,它事关品德素养,李超教授倡导从小就要学欣赏,感受音乐和美术的熏陶;“发现美”是第二步,这个阶段主要进行创造思维的技能教学,锻炼制作动手能力;“创造美”是第三阶段,要主动进入创新领域去研究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能层面。



百年来,中国本土出现了许多对美育研究深厚的学者,这和当时的人文家国情怀关系密切。“美育”是振兴中华的利器,是可以救国、兴国、强国的工具。李超教授通过介绍“美育中国”的重要文献,带领同学们一步步走进“美育”的世界,这些文献有席勒的《美育书简》和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史》等影响深刻的西方著作,以及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吕凤子《艺术的学科教授》、陈望道《美学概论》、宗白华《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空间意识》、邓以蛰《哲学评论》等本土作品。


7.png

蔡元培等合著《美育实施的方法》,商务印书馆1925年6月初版。
教育丛著,第二十三种,太玄、余尚同等述《教育之美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1925年7月初版。
教育丛著,第二十一种,李石岑等合著《美育之原理》,商务印书馆1925年6月出版。
教育丛著,第二十种,吕徵著《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商务印书馆1925年7月出版。


【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是文化制度设计 】


在中国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绍到中国的是王国维,而真正倡导美育并建立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融会贯通,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进行了充分的发挥,有力地反对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主义教育旧传统,为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蔡元培的著名观点是“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中国面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脱节,需要将这三方面进行有机合一,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中国方面的贡献很多。今天主要讲两点:一是把美育从德文翻译过来,二是在北大开设了“美育”课程,在高校中积极推广美感教育。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策源地,在近代美育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在这里出现了早期的师范教育、函授教育、女学教育,例如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较早开设了图画课程和手工课程,陆步云曾发表文章《女子美术发达之渐》,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推出了函授教育。此外,第一师范学校编写的《国文讲义》,梁启超《学问之趣味》、李石岑《美育论》等都在上世纪20年代为美育作为文化制度设计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学生成绩(图画部分和手工部分),《美育》,第三期,中华美育会1920年6月发行。

陆步云《女子美术发达之渐》,刊于《真相画报》第4期,1912年7月出版。

第一师范学校编《国文讲义》梁启超《学问之趣味》、李石岑《美育论》等。20世纪20年代。


【新兴艺术策源地——美育是学科内涵建设 】


李超教授认为,美育是提升高等美术教育竞争力,包括传承力、创新力、服务力的重要角色。在经典传承方面,美育能促使美术学知识系统的完善;在文化创新方面,美育能与专业教学、学科建设兼容;促使新艺科门类交叉生成;在社会服务方面,美育能作为学科建设主体,与新文科体系复合赋能。美育作为各个学科的后教育,应该被镶嵌到专业建设的知识系统中,起到调节融合的作用。


8.jpg

9.jpg


在学科内涵建设 这方面的历史文献也值得仔细研究,例如近代中国的第一本美育杂志《美育》,吴梦非、姜丹书、丰子恺、周湘、周玲蓀、陈师曾、欧阳予倩、傅彦长、陈衡恪等名家都曾经为此刊撰文,发表美育观点,此外还有《真美善》《世界杂志》《新艺》《近世美学》等“美育期刊”系列,《儿童教育》等“致儿童”系列,“致青年”系列, “怎样学”系列,“新美育”系列等杂志文献。


《美育》期刊


 “致儿童”系列杂志


【闳约深美——美育是国家记忆资源 】


李超教授对历史之物进行了简单分类,它包含故居、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等不可移动的遗迹,和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影像等可移动文献,而文献资料可以分为以印泥、铜印、胶印、油印、铅印、静电复印等为记录手段的印刷型文献,与包括手写型文献(如手稿、信札等)和机读型文献(以计算机、网络、视听资料等作为文字和图像传播的记录手段)的非印刷型文献。



此次“美育中国”系列课程总结整理了几段中国美育史上的经典故事,希望用前辈们的全身心投入,为民族美育不遗余力的行为来打动当下的学生,留下“美育中国百年”的国家记忆。李超教授历数了土山湾画馆、审美书馆、中华美育会(教育集群)、艺术大会、西湖博览会、孑民美育研究院、中国名画欧洲巡展、白鹅画会、《美术生活》杂志、木刻讲习会、丹阳正则艺专、广州培英中学等十二项国家记忆。


10.png

西湖博览会会场

11.png

《北晨画刊》(THE PICTORIAL SUPPLEMENT OF THE PEIKING MORNING POST)第四卷,第十二期,“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最近在伦敦‘新百夏敦画院’公开展览,图为刘海粟在会中对客挥毫留影”,北晨画刊社1935年5月4日出版。


【大美之艺——美育是优质文化生态 】


数字美育与城市更新是构造优秀文化生态的重要助推器。李超教授最后介绍了上海美术学院在数字美育方面的探索和规划。上海美术学院已经进行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 “海派艺术文脉”“美育中国”等三项数据库典藏专题,并正在将其转化为“美育中国”的教材。上海美术学院在“十四五”期间规划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建筑,期望通过数据库建设与馆藏体系的建设,努力体现百年中国美育相关艺术资源的丰富性,显示其相关重要的应用价值。


18.jpg


上海美术学院将基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通过教育、展览、创作、研究、交游等途径,形成重要的相关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将相关美育文献,作为寻找“复活”的重要文化记忆,在全国各艺术院校校史研究、国内外美术馆相关藏品研究等方面,应对近现代美术名家后代、国内外艺术机构、艺术院校,在校史、回忆录、文献展等方面的需求,使之活在当下,为社会各方提供重要的知识服务。后续工作将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利用新技术将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呈现。由多学科背景的团队合作承担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使相关研究成果既用于学术研究,又服务美术馆、博物馆等文教单位。


19.png

“十四五”上海美术学院相关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规划12.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13.jpg



同学A:请问决澜社在美育中国百年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李超:决澜社的艺术与社会民众的交流是多方面的。在其第三届展览会中,有《地之子》、《时代的女儿》等作品,这些作品是有感于当时水灾关怀同胞而创作的,决澜社有许多艺术家后来参与到抗战宣传的工作中去,所以我说美育和时局紧密相关,有其社会功能,例如新兴木刻风起云涌,十分普及,也是因为它材料简便,受众面积广,所以我认为美育还是要有社会化的发展,我相信它能带动社会的整体提升。动社会的整体提升。



同学B:您如何看待数据库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展开建设?



李超:从学科管理角度来说,现在我们的数据库工作往往建立在小团队的基础上。我认为数据库的服务面要更广,要面向全校师生提供数据库,将数据库纳入学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去。对每一个同学来说,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所有学生的科研都少不了数据库的支撑,但是目前我们写论文过程中碰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资料难找,我们需要建设能提供30%核心文献的数据库。此外,对于我们美术馆的建设,我认为美术馆是一个收藏稀缺资源的场所,该资源既有艺术之物又有历史之物,这些都少不了数据库的支撑。总的来说,数据库对学校办学、科研教学和开展社会美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