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与重塑——延安文艺视野下的王式廓《改造二流子》研究

2022-03-25

1.png



2022年3月25日,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殷双喜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改造与重塑——延安文艺视野下的王式廓《改造二流子》研究”。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延安美术家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延安美术家的杰出代表,王式廓的版画《改造二流子》是延安版画的代表作,也是王式廓艺术创作史上重要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与社会信息,有助于我们认识新中国的美术及社会发展。在本次讲座中,殷双喜教授从王式廓的版画《改造二流子》切入,进入到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历史文化场景中,以社会学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解读了《改造二流子》这一作品的深远意义。


【延安与延安文艺】


延安所处的陕甘宁边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地上建立早期人民政权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进行了社会改造、执政、文化艺术转型各个方面的实践,奠定了新中国执政的基础。而延安文艺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提升执政能力的艺术见证。殷双喜教授认为,延安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和文艺创作直接构成了新中国乃至于当下中国艺术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了解当代的中国艺术,了解新中国的艺术,不能不去追溯延安的文艺发展,对延安美术也需要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方面展开综合研究。应该说延安文艺是20世纪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高峰,产生了《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平剧《逼上梁山》、延安版画等优秀文艺作品。近年来有关延安文艺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文学与艺术的主流思想或语言风格变化,有时候并不和时代及政治巨变同步,表现了很强的跨越时代节点的延续性。


【王式廓简介】


王式廓,出生于1911年,山东人,1973年文革后为了创作《血衣》到河南辉县、林县去写生,最后累死在画架前。他先后在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学习,又到国立杭州艺专学习,1935年在上海美专毕业后又考入日本东京美校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式廓和当时的很多美术家一样回国参加抗日救亡,于1938年8月到了延安,在鲁艺任教员兼研究员,1942年加入共产党。他在延安画了大量反映现实的美术作品。1947年他调晋冀鲁豫北方大学任教授,1948年调华北大学任教授、研究员,后随军进入国立北平艺专,被徐悲鸿校长聘为教授。


2.jpg

1932年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后排右6王式廓


王式廓是延安美术重要的代表性画家,《改造二流子》是延安版画的代表作,也是王式廓艺术创作史上最重要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在今天看来,《改造二流子》是一幅难得的历史题材创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社会信息,殷双喜教授把它视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改造、提升执政管理能力的重要见证,对这幅版画的研究也有助于认识新中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和主题性美术创作。


【延安鲁艺】


1938年,来自上海的救亡演剧队五队、一队和北平的学生流动宣传队等陆续到达延安,推动了延安文艺演出的繁荣,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艺术学校。毛主席在1938年为鲁迅艺术学院题名,最初叫“鲁迅艺术学院”,后来加入文学系,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当时的中央领导希望鲁艺是个现代的艺术学院,走在大时代的前面。


3.jpg

1938年4月毛泽东题写的”鲁迅艺术学院“校名

4.jpg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鲁艺作报告


鲁艺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

第一次转变:早期的鲁艺教育方针是在统一战线的背景下“培养抗战文艺干部”。

第二次转变:到了1939年4月,鲁艺成立一年之后,国民党也不给钱,我们也不用去看它的脸色,鲁艺就强调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强调鲁艺是“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

第三次转变:1942年整风运动之后,鲁艺的教育方针转向文艺为政治服务,为现实政策服务,通过改造人而改造文艺,走教育和阶级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战士。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毛主席在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开闭幕式上分别做了两次重要讲话,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该讲话提出了人民艺术观的三个要点:文艺来自人民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家要和人民结合。讲话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一致的,要重视文艺的美学意义,强调文艺的典型化原则,主张对中外遗产和优秀传统要继承、借鉴,强调文艺家深入生活和改造世界观的主客体统一。鲁艺的许多美术家自觉地到人民中间去体验生活进行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党的肯定。例如1944年毛主席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称赞了新秧歌《赵富贵》,指出文化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反映,又指导政治、经济、军事。


5.jpg

1942-5-23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合影


【延安木刻】


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新生活、新气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木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这一时期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有罗工柳、古元、王式廓、胡一川、江丰等人,代表作有古元的《减租会》,郭钧的《讲新法接生》,夏风的《自卫军打靶》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两次到苏联展出,苏联艺术家认为延安木刻最大的特点是紧紧和实际相结合,忠实有力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6.jpg

1942年王式廓在鲁艺美术系讲课


【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1年底,中共中央开始号召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无论军队、政府还是学校一律发展自给经济,没有人可以享有特权。延安的大生产首先由八路军延安留守部队尝试,在南泥湾,王震领导着他的359旅一万多官兵在数年内成功地开垦了35000亩荒地。1943年2月4日,总政电影团拍摄了纪录片《南泥湾》,反映了三五九旅的英雄事迹。蔡亮、靳之林、江丰的作品都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开荒情况,王式廓也利用木刻手段创作了相关作品。鲁艺的师生们一边创作,一边也参与大生产运动,包括王式廓也是当时的劳动模范之一。


7.jpg

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三五九旅战士在南泥湾垦荒

8.jpg

1943年鲁艺演出秧歌剧《赵富贵自新》演员王大化、刘炽、韩冰


【改造二流子】


“二流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39年的延安报刊,它与穷凶极恶的地痞流氓有所区别,这些人长期养成了懒散、抽洋烟等恶习,即便土改分得了地,他们也会卖地卖牛继续玩乐,因此不利于巩固土改。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由于整个社会制度的改变,纯朴民风逐渐形成,大部分二流子自觉地改变成为劳动者,但是还有一些未改变的二流子影响了边区的社会风气,因此改造二流子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件大事。


9.jpg

1943年王式廓《二流子转变》习作


边区首先通过群众评议划分二流子的标准,然后把他们放到人民群众中去,由区乡干部分片包干负责帮助改造,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另一方面给他们分配土地,帮助、鼓励、监督他们参加大生产,或者把他们编入各种合作社,对顽固不化的二流子集中管制、强迫劳动,进行有组织的收容改造。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近万名二流子得到了改造,对促进边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王式廓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改造二流子》,以自己的方式为改造二流子作出了贡献,殷教授评价该作品道:

1、《改造二流子》是王式廓艺术创作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早期作品,是王式廓延安时期木刻艺术进入成熟期的代表。

2、王式廓自觉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自觉表现人民创造历史的艺术思想的初步成型。

3、《改造二流子》及时反映了当时边区的重要社会现象与变化,与当时的延安版画反映了陕甘宁边区作为新中国人民政府雏形的执政思路和方式,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在当时是重大题材创作,在今天成为重要的历史画。

4、作品的创作过程,形成了王式廓以后创作的基本方法,即深入生活写生——大量草图构思——主题性、戏剧性表现——突出主要人物,是《血衣》创作的前奏,“草图思维”即“视觉思维”,是王式廓艺术创作具有真实性,远离公式化左倾思想的原因。

5、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确立了王式廓艺术创作中对于农民的基本态度。因为王式廓本身就出身农民,所以他对农民有基本的同情心,他不愿意把农民作为一个斗争对象来表现。


10.jpg

1943年王式廓《改造二流子》木刻 17.2×26.4cm

11.jpg

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介绍鲁艺木刻作品


【劳动光荣】


殷双喜教授展示了《模范饲养员》、《当代英雄》、《英雄赴会》、《续红色家谱,传生产经验》、《龙脉》等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民和劳动的视觉表现变化:


12.jpg

1956 韦启美《模范饲养员》114×146cm 中国美术馆藏

13.jpg

1960 中央美院附中集体创作《当代英雄》(局部)中国美术馆藏

14.jpg

1964 吴性清《续红色家谱传生产经验》中国美术馆藏

15.jpg

2008 忻东旺《龙脉》190×200cm


1、1950年代美术自觉提倡劳动光荣,劳动者成为时代的主人翁和当代英雄,地位最高。

2、勤于劳动、富有劳动经验的老工人、老农民不仅具有生产技能,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更具优势,具有更为高尚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青年人应该向他们学习,获得生产技能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承,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3、劳动也是改造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的重要方式,使他们通过劳动,自觉地向工农靠近,融入其中,成为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4、劳动也是改造罪犯(地、富、反、坏、右)和社会不良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劳改犯”即是“接受劳动改造的罪犯”的简称。

5、这种状况在199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变化,体力劳动者,特别是老年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劳动模范”不再受青年人青睐,“致富模范”成为新的时代偶像。


16.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您认为延安文艺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殷双喜: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的80周年,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们将它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着一起学习,会有十分深刻的收获。延安文艺座谈会发生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它指出文艺在某种意义上是第二个战场,承担着打击敌人,团结教育人民的作用,强调了文艺的人民性和阶级性。如今,当时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中最活跃、最有思想知识的一部分。我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重点强调的是文艺的普及,而今天的艺术语言重点应该是提高,要真正能拿出优秀的作品来为人民服务。当然,“艺术为人民”的原则是不变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无愧于时代,思考如何将自己的青春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相结合。




同学B:王式廓和徐悲鸿的作品同属于写实主义道路,请问两者的特点有何不同?



殷双喜:徐悲鸿对王式廓、古元等人的评价很高,他们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和关注。但王式廓、古元等人他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是彻底的人民艺术;而徐悲鸿的艺术是广义的人道艺术,他的思想是三四十年代的一种启蒙思想,他希望用艺术来开阔人的审美意识,更强调所谓的“艺术性”,例如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系列重大题材作品,但题材还仅限于中国古代。解放后,徐悲鸿意识到了这一点,出现了向劳动人民的转变,渐渐地统一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立场上来。中国美术在20世纪上半叶有“启蒙”“救亡”两个主题词,可以说徐悲鸿是一种“启蒙”的艺术,而延安艺术是一种“救亡”的艺术。




同学C:请问我们在研究“新中国成立至今劳动者形象的转变”这一课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殷双喜:我曾西安美院做过题为“新中国绘画中农民的笑容”的报告,我注意到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绘画中总是笑容满面,但是如今的农民形象往往十分严肃,这背后有许多意味深长的东西。做这种研究要进行大量图像的收集,然后发现其中的普遍现象,探讨其背后的规律。我说的是从一个点切入,以小见大,深入挖掘,由点到面地去拓展,我认为这是研究生选题值得推荐的一种方式。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