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再生

2022-11-04

6364357d4f30a.png



2022年9月1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城市环境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日本展示学会(海外通讯员)、中国展示学会(筹)主要发起人之一。冯节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再生”,她从学徒、学艺、求学,到跨国界的设计实践、成为设计学院教师的历程,与同学们分享设计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与时俱进、设计创意之于设计如同黑客。




 【学徒生涯】




冯老师首先介绍了她在1975年被分配进上海市文化局所属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三年学徒生涯,是文革最后一批也是第一批设计学徒工。第一年主要进行素描、水粉写生、速写和毛笔字练习等基础美术的训练,此外还要在木工、漆工、纸工、模型车间进行实习;第二年主要学习美术字、图案、图版编排设计,制图、平面翻立体透视图及创意效果图绘制,模型、及展台的设计制作等基础设计训练;第三年则直接参与项目设计,从单体上升到单元设计,涉及博物馆、广交会、纪念馆和产业成就展及各种特展的展示设计、主题室内装饰设计和迎宾仪式设计。她认为这种三年制的学徒方式与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不谋而合,有着相似的教育内核。




【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冯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阐述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包含的设计学、艺术设计学和大设计的概念。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先后接受了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改革开放的初期受美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影响较多,80年代初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三大构成同时进入各美术学院作为设计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设计逐渐被提到国家产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层面,尤其是设计创意牵引中国创造的转变,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设计教育改革,在高校中先后开设了一系列专业,并迅速形成了庞大的设计专业群。




6364358caf691.png




冯老师认为,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科教育大致分为三部分:设计基础、设计理论、设计批评。本科比较注重的是设计基础和设计理论方面,研究生的教育层次对设计批评、设计研究更为重视。因此,对于同学们来说,完成了基本的设计训练,走上社会还需要有一个成长为职业人、专业人的转变和磨练,意味着需要学习更多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学、市场学、营销学等等,每个项目都需要了解甲方的意图、政府规划和实现项目本身的更高指标和发展空间在哪里?你要给甲方提供他们需要的又能令他们意想不到的创意惊喜,那就要不断地迅速补充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下,“大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原有的设计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渐渐成为设计发展的新范式。冯老师介绍了世博会前参与上海市和国家标准处的会展设计师新职业研发、以及为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研发展示设计师技术职称培训考核体系,最终获得上海市职业考试院的授权。以说明社会在飞跃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同时设计也从原来的以行业职业划分向数字化和用户侧发展,如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咨询设计、服务设计、通用设计、永续设计和娱乐设计等等,而且往往是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专业。




【设计专业的演变】




冯老师明确了几个专有名词的定义。设计的定义可以简括为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设计学的含义则为一门融多学科、多技术的新型交叉学科;而关于艺术设计学,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2012年在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3中规定,设计学学科下设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八个专业。2015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名单中,设计学首次作为一级学科拥有了独立的学科评议组,设计学可授予艺术与工科学位。




636435e03ef9d.png




在设计史里,始终有两条主线交织,一条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三位一体伊始,建筑艺术开启了设计先河;另一条线是手工艺美术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批量生产时代使实用美术正式走上了理性化的设计道路;她认为还有第三条线,即诞生在最近40年间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互联网时代,科技成为艺术设计的支撑,互联网又使传媒直达终端成为现实,她以数学科班跨界建筑艺术的英籍黎巴嫩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作品为例、并以扎哈建筑事务所的舒马特不断进行的建筑AI绘画实验来分析设计方式的未来可能。她认为设计的“源”可以说发端于干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而“流”却众多,有意大利的建筑装饰艺术设计、英国的工艺美术、法国的装饰艺术、德国的包豪斯工业与建筑设计,美国的商业设计,包豪斯教师迁移美国后形成的现代建筑与工业设计;亚洲有中国的建筑装饰设计和手工艺美术,还有日本、印度和中亚的手工艺匠等。

现代设计直接为社会环境的改良服务、为产业服务和为生活服务。设计学的跨学科表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横跨临近学科(跨越同宗的两门学科);第二层次:跨越人文与自然学科的文、艺、理、工科(跨越不同宗两门学科以上);第三层次:探索地球宇宙和人工智能,创造新学科。也可以从微观与宏观来看,微观体现在交叉学科类型与名称内容方面;宏观则体现在学科交叉趋势发展。设计改变生活,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设计无所不在,设计在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意味着重新定义包含城市规划、环境生态、交通工具、商业业态、人居空间、消费模式、产业变革和知识加工增值与智慧创新的过程。

冯老师分析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变迁,可以看到今天跨专业的“大设计”概念在美术学院的院系设置中已经得到的充分体现,各类别的二级设计学院数量日益增多,设计专业及其方向更是丰富细化。其中将近三分之二的专业与设计有关、与工业信息化有关,即便是纯绘画专业也在探索跨媒体的新方式。而新专业也体现了很强的跨学科特征,尤其是与工科进行融合的趋势。




【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再生】




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设计师们仍然感到无所适从。突发事件、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让人们感到:我们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了!冯老师认为当代设计师需要的是人性的知识、物质性的知识和善待环境的责任感,他们需要围绕人的主题展开人与物的交流和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新职业和新专业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需要,伴随产业发展形成的专业兼并与学科升级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极大需求,在使用功能与审美的渐进关系、创新与生态的平衡关系中一些专业逐渐被淘汰和消亡,一些被兼并,而数字设计使原有的设计专业得到嬗变和重生。

设计学包含了社会、思想和生活三个维度。关于知识结构的再生,冯老师认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在面临新问题时也催生了无穷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材料、新方法,设计师只有跨专业、跨学科不断地去适应、接受挑战、才能给出好的创意设计和引领用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造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设计师知识结构一端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很多充满哲理思辨的人伦印记;另一端则是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数字设计领域的开拓。




【设计师与黑客】




冯老师以“黑客”作比喻,表示设计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像黑客一样不断突破,要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再生。这意味着将自己始终处干开放的状态,保持柔软性;保持对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和用户需求的高度敏感;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思考跨界的可能性;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客观认识;对知识的老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向年轻人学习。冯老师还认为,美院学生能够优于工科学生的可能就是创意的灵感、美的灵感或造型的灵感,而且是迅速能够通过手绘表达出来的。理性的知识之脑和激情之心缺一不可:我们既需要电脑互联网,也需要诗和远方。




【案例分享一】




讲座最后,冯老师以中国徽州国家级非遗“三雕”的木雕、石雕、砖雕的在地展示一期和正在进行的二期为例,介绍了她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十多年来在非遗传承基地的进行活态化展示空间的开发思考与实践性研究。研究生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走访和记录整理了汪口老村民的口述、拍摄了近千张图片、用数字形式记录了徽派建筑立基、杵柱、架梁、隔墙等建造的全过程,该案例的(一期)收获是策划设计了华龙徽雕艺术馆,塑造和宣传了徽派传承人的创业故事与作品(最终成为国家级非遗三雕传承基地);研究生完成了大学生“新苗”研究课题取得了浙江省优秀课题。教师团队研究课题:古建保护、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古家具、生活空间叙事,获得2014CIDE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优秀奖,并在相关乡村振兴的国际研讨会上与同行交流。二期在进行时由于疫情暂停今年下半年刚开始重新启动。在政策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徽雕技艺传承;扶持民营、共拓市场;以及探索文创理念拓新下的新徽派经典。要点一是开发工业旅游,普及非遗技艺及手工艺研习;二是非遗文创在地的活态化展示,营造传承性观摩与体验;三是助力建设当地的非遗品牌,营造新徽派展示性民宿;四是“三雕”与现代生活,打造在地居、游、品、学的再生环境。




636435ca3b8a3.png

一期“华龙徽雕艺术馆”设计效果图

636435f23ee22.png

二期“华龙徽雕体验中心”设计效果图




【案例分享二】




冯老师以参与的上海市容办2019年对外滩23栋老建筑群进行第四次灯光改造计划为例,介绍了从2017年开始正式步入上海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的“三年行动计划”,以2018年上海进博会为契机进行了上海浦江两岸的景观照明硬件设施改造、推出“不夜的精彩”主题灯光秀。用灯光演绎百年外滩的故事和今天的浦东新尚交相辉映,形成浦西浦东两岸联动又各有特色的场景切换,组成了浦江独有的景致。运用智能互联网系统实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可控模式,实现了动态化的从整体亮到暗的分层及冷暖光变化。还设置了平日模式、节假日模式和深夜模式。平日以经典静态灯光为主,节假日适当引入动态灯光,深夜则主要凸显建筑天际线。现在以Color Kinetics ColorReach彩色投光灯、eW Reach泛光灯、飞利浦UniStrip线条灯和飞利浦UniFlood泛光灯为主要灯型,配以霓虹灯、珠珠灯、美纳灯、花式探照灯、礼花灯、绿化庭院灯、广场音乐喷泉灯以及彩绘灯箱、激光、LED大屏幕等,包括自主研发大功率16万流明的激光光束灯。在外滩主要部分采用了近万盏高性能的LED灯具替代了原有的钠灯,具有节能提升光亮的效应。同时,InteractLandmark物联网照明平台及软件能够与浦江两岸景观灯现有的集控平台完美兼容,不仅可根据需求调整各建筑体位的每一个灯光效果,还能在实践新的创意媒介中带来更多的跨越,这是一个大团队协作下的城市空间叙事的创新实践。为上海带来了每年500万的游客乘坐游轮观赏两岸夜景,还有超过3000万的游客选择在岸上欣赏夜景,通过各类传媒观赏的观众更已过亿,这具空间性、叙事性、展演性、联动性和交相辉映的节日仪式引人沉浸期间、流连忘返,应了那句:五千年的中国看西安、一千年的中国看北京、一百年的中国看上海。对于增进市民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3643612b11da.png63643612c8b5c.pn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您认为环境艺术与会展设计之间的跨度如何,对从事会展设计有怎样的学习建议?



冯节:环艺的学生对建筑的构架、材料,以及设计效果图和模型的基础能力较为扎实,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可以根据展览的特性来处理不同的空间。当然,你还需要补习视觉传播方面的知识,从而对内容的把控能力更强,可以通过多看博物馆,多看展览的方式从中吸取空间叙事设计方式。






同学B:您在制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职业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参考的日本标准,请问我们自己的标准有哪些符合国情的特别之处?



冯节:日本的美术学院里面没有会展设计专业,他们的相关专业名为“空间演绎设计”,包含了舞台、特殊主题空间等类别,包括欧美学校也是如此,大多数展览设计都是由工业设计或室内建筑设计出身的人来做。而我们中国的特点是国家非常重视,在许多学校都设有会展设计专业,一是因为中国的体量大,二是因为上海世博会带动了相关发展。我们的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下就有五六百家公司,巨大的体量催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例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只有城市博物馆,但只有中国把对城市未来的规划设立在几乎每个省市的城市规划馆中,以作为明确发展目标、进行教育和参观的重要场所,此外还诞生了许多私人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说同学们有着很大的实践工作机会。




同学C:现在有很多博物馆的大型展览,也有那些小型、快速的临时性展览,您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何侧重?



冯节:在国美上海设计学院,文博展示空间是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室内设计专业的大三阶段,通常是以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常设展为主,这类展相对强调科学严谨、研究观点客观中立;品牌临展则在视觉传达设计系,通常从品牌形象到产品系列,例如新概念、新产品发布展的类似车展、服装饰品展、电子产品展等等体现时尚产业的发展较多;而较新的数字印刷与数字展示专业中有数字舞台设计,主要在综艺娱乐展演方面的场景设计,也服务于一些品牌发布或开幕式。在总院则将该专业设在综合设计系,足以说明其跨专业性。这些展示空间因功能不同面积形式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是其内容还是第一位的。至于个人选择我建议还是立足一个专业再跨专业,同学们可以兴趣为主,是喜欢规模庞大的常设展,还是短平快小巧精致的临时展,每一种都各有其特点,做好了都是很有成就感的。





我们生逢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和平安全的美好时代,在改革开放深化的今天,设计师的天地很广阔。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