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回顾——谈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美术教育
2022-09-19
+ + + + + + + + + + +
美术教育大家谈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022年9月19日,上海美术学院师生们在线上一同回顾观看了于2017年举办的“上美讲堂”开讲仪式——“美术教育大家谈”,此次访谈活动特邀曹可凡先生担任主持人,以两组话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中国美术教育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思考:
第一组话题为“源起与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世纪之思”,访谈嘉宾为靳尚谊、全山石、詹建俊、方增先、陈佩秋、邵大箴;
第二组话题为“学院与印记——中国美术教育的世纪之路”,访谈嘉宾为常沙娜、齐康、陈汉民、陈家泠。
美术教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民族审美精神的重要环节。此次访谈通过分享十位当代中国美术教育领域顶级权威的集体记忆和个人感悟,使观众认知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文脉、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
“上美讲堂”微信公众号将分十期依次回顾十位大家的分享,与观众们共同思考中国美术教育的当代模式和社会责任。
+ + + + +
靳尚谊,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入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1957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油画专业研究生学习并留校在版画系任教。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1983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主持中央美院第一画室及油画进修班的教学工作,他的艺术实践和主张对中国油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1996年起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98年起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靳尚谊先生在艺术创作及教学方面具有突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受聘担任上海美术学院顾问教授。
谈话内容回顾:
靳尚谊老师的讲话主要围绕教育改革展开。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教育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便是把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改名为中央美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原来的艺专学制为五年制的大专,招收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在改为大学后,则形成了三年期的大学本科教育制度,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
在50年到53年的四年时间里,由于当时中华大地刚刚结束连年战争,人们的生活较为困难,学院也形成了主要培养普及美术的教学体制。当时学院开设绘画、雕塑和实用美术三个专业院系。绘画系的目标就是搞一般绘画,包括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所以课程的安排主要是素描、水彩和线条,以及创作课、美术史等文化课,美术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美术史,由来自北京大学的教授进行教学。
在艺专时期,主要的课程是构图课,靳老师认为这是不够完备的,所以之后在改为学院后开设了创作课,其主要模式是教学来自于西方的多人物的情节性绘画,并和中国的传统年画相结合。虽然是年画,但是其中的很多元素和西方的套路相同。比如说西方最早的宗教绘画,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情节而变成画面,这样的方式在新年画的创作中便有所体现。原来的旧年画主要是以传统的胖娃娃为主要人物,经过改革后则演化成新一代的年画,拥有新的构图方式和新的题材。这就是第一阶段美术教育的演化。正因如此,靳老师这一代人在毕业之后大多从事年画和宣传画的绘制工作。
在1953年后,美术学院的学制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当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社会由战后调整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新时期。国家号召广大年轻人接受教育,进入大学。在此大背景下,中央美院的学制也由原来的三年制又变成了五年制,绘画系也一分为三,成为了中国画系、油画系和版画系三个系。实用美术系则在1956年从学院分离,成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成为了浙江美术学院,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1953年招生的第一批五年制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班级式上课,在四年级开始进入画室。在1955年,中央美院开始正式施行画室制,向西方学习,并形成了几个著名的工作室。画室制度在油画系中的作用尤其明显,这些画室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室,并享誉至今。这三个工作室风格特点各有不同,有的富有北欧风格,有的有前苏联风格,有的则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包含了民族画的特点。
在中国画系中,中央美院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写生、临摹和创作为一体。也分为了工作室,分为了人物、山水和花鸟三个工作室,各有名师指导。由此,中国的美术教育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发展至今。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和文艺的各个领域都奠定了非常优秀的基础。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