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笔人物画临摹

2022-05-06

2022年5月6日,上海美术学院特聘专家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带来了其工笔画系列讲座的《第四章临摹》的第二节“古代工笔人物画临摹”课程。本文根据讲座现场录音整理归纳而成,何家英教授在讲座中针对具体古代工笔画经典之作的临摹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解。



6372debacfbf6.png


这个讲座是针对上海美院本科生的讲座,讲起来比较浅显一些。分为两大部分:纸绢本工笔画、古代壁画,它俩有截然不同的程序。

今天讲纸绢本的古代工笔人物画临摹。纸绢本工笔画可以让你掌握一套扎扎实实的程序,但壁画临摹则会使你有可能突破现在的固有的、纸绢本的程序和约束,让你会更自由的放飞,表达更丰富的感受。实际上壁画技法更早于纸绢本技法。今天只讲纸绢本,我以陈治在读我研究生期间,临摹《捣练图》的课程为范例。

通过临摹可以掌握造型规律、勾线技巧、设色方法,理解古代绘画的格调与品位。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如果不通过临摹,我们就很难进入这个领域,摸不着最基本的脉络,也领悟不到中国画的深奥之处。西方古典油画作坊里,老师传授时,学生也需要大量的临摹而得到绘画技法,不临摹就领悟不到深奥之处。给陈治上课时,他得到的体会反过来对我也是一种促进和学习,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临的《捣练图》里的技法是这么丰富。


6372dedd84847.png


《簪花仕女图》,纸绢本的工笔画有一个特色,就是含蓄。卷轴画尤其是手卷,也就一尺左右的宽度,是文人把玩的东西,是放在案子上距离很近地看,尤其像唐代的绘画,是被收藏起的东西。所以它的线条和颜色非常含蓄,很细腻,它有一种工笔画很透的感觉,不仅是纱的“透明”,它是一种灵透,色块很平,很少有过大的起伏和立体感,这种“平”本身在工笔画里就是一种品位,过于有立体感反而显得俗气。


6372defb941f7.jpg


《虢国夫人游春图》,细节非常含蓄到位,画中人物会让你有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人胖胖的,有一种能呼吸、松动的感觉。空间和立体感都是自然界本来存在的,但工笔画的空间不是依赖明暗塑造,只画平面也很轻浮,要掌握工笔画的“度”。这幅画中,马的线条刻画有虚有实,高的部分实,凹下去的虚,李公麟《五马图》的线条起伏会更大。马脖子上的皱褶,画出了皮的质感,用笔的两头是虚的,两头让它“入”,是把形象画进去,入到纸里头去。比如人的发髻、胡须、眼睛、眼角的线条,有很多“入”进去的、虚的部分,在油画语言上这个叫“气口”,在边缘处有一定的虚,空间就转过去了。临摹课程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临摹这些范本时,要以少胜多、以一当十,通过临摹一个局部或一个造型,进而了解整个工笔画的制作程序。


6372df1416922.png


《宫乐图》这幅,以朱砂作为主色调,构图非常饱满,撑满了画面,胖胖的身体使造型非常丰满,脸蛋红红的润,都非常有唐代特色。这张分染的东西不明显,线条显得有点单薄。看仕女面部的晕染,以及用线勾出的的轮廓、体积、量感,是沉敦敦的,我们感到线条的表现力。仕女的小眼睛画得很有味道,密集的线条对疏朗的地方有衬托。之所以没有选择这张临摹,是因为色彩涉及到的技法相对简单一点。


6372df26490cc.jpg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非常了不起的写实性绘画,中国画的写实倾向到了五代也算是一种非常高的成就,为什么如此写实?因为他作画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回来再画,不概念化,有很多实在的观察和记忆,因此造型有写实的因素。线条非常的典雅,很文气,文人把玩看的就是“文气”,俗气就生厌了。张彦远的画论里按“品”来论述,虽然是工笔画,但同样具有文人画的品格和气息。都很含蓄,而且非常有真实的感觉,达到传神的程度。

它的布色技巧高超,巧妙的把各种关系通过相浑形成一种艺术效果,绘画语言里有个关键部分是“浑”。比如这一部分,人和鼓的两块红色,鼓如果单独放在那里一块红颜色,它很孤立、突兀、呆板。那么旁边放了一个人,两个形就把这块红既相浑又拉开距离,变成了一个有意味的造型,这是工笔画里巧妙的地方。灰色和黑色的布局,有的相混,形成有节奏的关系。这就造成在这个长卷里有一大块主体的、有分量的形状,使长卷不会给人支离破碎和凌乱的感觉。把视线送到下一个情节里,其中描绘五个仙女的部分,石绿石青为主要色调,红色也不孤立、有呼应,色彩分布巧妙,几个人的分布节奏有聚有散。这张画的线条多有折笔,所以画风较朴素,不华丽。


6372df6b26110.png

《捣练图》是我们重点讲的,先来读画,深入分析,读比看深入得多,得去理解。陈治和另一个同学临摹这幅画的半段,用了一个学期都没临完。工笔画绝对不是寥寥草草、信手徒来就能解决问题的,是要下大功夫的,这个功夫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不然就没有意义,工笔画就进入不到“境界”中去。

这张画以冷色调为主,以石青石绿作为主,白色作为贯穿的纽带,造成了浅色调,然后加以补色、暖色、对比色来进行反差。乍一看会觉得这张画色彩非常丰富漂亮,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多颜色,它关系简单,也很单纯。所以好的工笔画,颜色特点就都是很单纯的,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如何在单纯的色彩当中表现其中的丰富和漂亮?画中这几个人的聚散和分布产生了节奏感,线条不再是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屈铁盘丝”,有一定的变化,增加了一点提按。由于画的是普通劳动妇女,所以她们的衣纹相对比较直,给人感觉朴素。


这张画的临摹过程和要求:

一,修正底稿。

首先是对线的理解。线条的虚实和表现力在我们看画的时候很难看全,临摹的时候你看不懂看不全,你的用笔就不到位。因此为了深切了解用线的内涵和对空间的表达方式,需要重新起一张底稿,用蝉翼熟宣纸拓下来,再对照印刷品一块一块地修正线条,每一条线都要去修改,找到与原作相似的地方,这在稿子上一定要做到,去理解。然后,再勾线的时候心里有把握,对每条线都理解了,底下的画稿像密码在传导着你,你就非常主动和自然的知道自己怎么去勾这个线,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把画稿绷在板子上,陈治他们俩的稿子做的非常仔细,尤其画的那个小脸,我对他们要求非常苛刻的,找不出那个味道来,临摹就不起作用。

6372e00414fce.jpg


二,落墨前的准备工作。

给绢上胶矾水:把绢煮一遍,绢原本的矾就没有了,然后再重新去矾,这样的绢比较好用。把稿子描好,绢空裱在框子上,底下衬一个不洇水的素描纸板。裱绢千万别喷水,喷水绢就会漏,水滴有穿透力,所以用刷子横刷水,使它蒙上一层水。然后必须要用研的墨,不好的墨胶性大,会糊笔,不流动,笔毛僵死了,就勾不出好线条。清代的墨、民国的墨,研出来的墨虽然黑,但是不凝,随着笔流动。研好的墨一定要盖好。


三,落墨。

接下来布墨。根据画面结构去分布不同深浅、浓淡的墨,考虑好不同部分用的什么墨色。每一个结构只能用一种深浅的墨,不能勾着勾着,越勾越淡,工笔画的特色讲究平、匀净、文气、不燥。每种颜色的墨准备的充分一点,别调完蘸着蘸着不够了,再调就不准确了。勾完线,撤完画稿,再将绢做旧。提前做旧的绢在勾线时有个缺点,它的透明度受到影响,使稿子看不大清,心里就把握不好、有迟疑,稍有迟疑心理就反映出来,所以中国画的用笔就是人心的真实流露,心里不能有一点杂念。勾完线再染旧,后染旧也有缺点,就是很难把握勾线时墨色给的到位不到位?容易勾完时看着挺好,一染旧,线就变得不足,染旧后颜色不够匀,再洗,就又把线洗掉了。为了避免洗掉,就勾完线用轻胶矾轻轻地上一遍,再洗就洗不掉了。也可在勾线前稍微染一染旧,别染重,之后再勾线。

勾线是这张画的立命之本啊!一张画的核心,线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张画的成败,所以我们管它叫“命线”。“六法”里首先提出气韵生动,这是对线条的要求。“骨法用笔”,既要有骨气还要有气韵在里边,能体现传神的精神。勾线有前后顺序,一般先勾前面的,一层层往后推,才能气脉相连、掌握节奏。

蘸墨呢,笔里水分不宜太过湿,笔在绢上行走会打滑,绢面对笔没有抓力,就像勾勒的“勒”,力透纸背,如锥画沙,让它进去!使它跟纸面产生摩擦力,勾到线条略微能产生一点点飞白就行了。飞白过多则太躁,(恰到好处的飞白)让人感到线条空灵,有一点点沧桑感,干的东西有一种味道。就像炒菜炒得恰到好处、不生不熟,尝起来很脆。蘸湿的线条就像熬白菜,肉乎乎的,没有意思。线条勾出来有一种灵空的感觉,圆润的空间感,不是一个薄片在上面,而是线条本身有轻松的东西,才能往绢里“扎”,才能“入”进去。

勾线是临摹这张画最艰难的阶段。陈治他们经过反反复复的失败,在我这里过不了关,没能把对线条的理解表现出来,原作精神出不来,“味道”出不来就不行,只是均匀,没有情感,没有意韵。翻来覆去的重画,让同学尝到了呕心沥血的滋味,正因为他们在临摹这张工笔画时下了死功夫,才有陈治后来在工笔画创作中取得的高度,比如他的作品《尖峰时刻》,表现的深入程度堪称一绝,是他从一开始“扎”下来的这个基础,奠定了他后面表现自己感受时的能力。


6372df7b8ab46.jpg


四,撤稿、做底色。

把稿子撤了,把绢绷在框子上,蒙在裱了衬纸的画板上。做底色用赭石(为主)、藤黄(慎重使用)、花青、胭脂等颜料加水调制。有用红茶水染旧的,这种颜色偏冷黄色,太冷黄了不舒服,还需要一点红去调整。还有多种方法可以自己试。


6372dfac4615c.png
6372df90f3330.jpg


五,染色。

染色步骤:分染、晕染、罩染、衬染、提染、复勾、开脸。这是工笔画的程序,但是每一步做起来非常难,每一步都需要你去判断、控制到什么程度,理解染在哪里、染到什么程度、染多还是染少、一遍染成还是多遍染成?所以往往画工笔画的染色过程,前提是不要急于求成,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着急快染就会出问题,回过来再收拾、再重画反而慢。要从淡开始,由浅入深。

分染往往是两三遍就行,看情况。分染的目的就是把凸的地方突出来,把凹的地方压进去,画出它的厚度。分染的难度在于对“度”的把握,不是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晕染啊,主要是四边都不依附于线的渲染,全晕开,四周是虚的。

罩染就是在线之内平涂,笔的水分在开始时要湿一点,蘸色不要过少,不然会不匀,颜色漂浮在上面。罩染的时候别弄的自己捉襟见肘、顾不过来。染到颜色浮和脏的时候,就拿水洗一洗,颜色就踏实、好看了。罩石色的时候,一定要薄,因为它会沉淀,如果你急了,它就不均匀、花了。多次薄染,最后显厚重。石色在正面不宜画得过厚,要感觉又厚重又透气,不能画腻了,匠气,要保持纸绢本的特色。纸绢本上面染石色,拿起来对着光一照,它还是透的,薄是石色罩染的技巧。还要注意,画完石色,有的可以刷一遍淡淡的胶矾水,有的可以轻轻地洗洗。石色的背后还要衬颜色,使它既厚又透。罩染的过程并不是单调的一层,可以有多层冷暖的叠加。

衬染(垫染),这幅画的背面大面积用白颜色衬染。提染,是在面部上面提一些特殊部位,比如额头、鼻子、下巴,把亮的部分增加出来,提染非常出效果,但画过分了又俗了。最后复勾,把线条醒出来,精神就出来了。复勾时不一定非要完全沿着原本的线勾,轻松一点、有一点出入也没关系,保持一种原来生动、灵透、自然的感觉。在头发上还有一点技巧,当墨色重不进去的时候,用没有光泽的松烟墨去罩头发,使头发一下子就乌黑了,再用墨色垫染头发,头发就很重,有一种丝绒般的质感。也可以用花青去罩,使头发有一种冷艳、蓝光,也好看。还有丙烯,很薄的罩一下头发,就黑了。发髻的地方,用淡一点的细线再勾一勾,让它晕出来,由于它跟面部有联系,所以用赭石加一点淡墨轻轻一勾。

接下来勾花纹,陈治他们下了很大功夫把花纹找出来,勾得也特别含蓄,花纹不能草率,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有一个特别稳定的心态,笔笔送到。因为古画上有部分花纹脱落,所以勾的时候注意虚实关系,这样才使画面生动。花纹蛮忌讳特别平均的出现,有部分要虚进去,还是我说的那个“入”进去的问题。最后画龙点睛,开脸,这才逐渐把眼睛、鼻子、嘴的部分提出来,下最精道的功夫。

所以临摹这张画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完成的,但就临摹这一张画,就能决定人一生的“命运”,让你领悟工笔画的奥妙。


6372dfbb50018.jpg



结尾:

说起来“衬”的作用,我画《十九秋》的时候,正染柿子叶,孙奇峰老师来到我们办公室跟我讲,正面的朱砂不要画的很厚,要薄薄地染几遍,然后用朱砂在背面垫。结果这一垫,叶子又滋润又厚重,还保持透气感,这是纸绢本工笔画很好的方法。绢比较透,甚至你背面画的东西觉得它好看、可爱,所以要充分利用它正反面的效果去完成你的作品,发挥它的作用。比如画纱,清楚的颜色在前面染,被罩进去的颜色可在后面染,在背面多画,绢本身就是纱呀。


学习画画的过程是修心的过程,表面是技法,实际上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一切结果都出于发心,把心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怎么去对待?态度非常重要,保有单纯的、素直的、天道自然的状态,就能够很好的进入到艺术境界里去。凡是急于要结果,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来临。


6372e09ea4bbc.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在工笔画创作中应该如何选择运用丙烯色?



何家英:临摹古画,不宜用丙烯色,但丙烯色将来在我们创作中有特殊的功能,比如罩头发产生乌光。丙烯有牢固程度,不脱落,需要一遍染成的地方,你加进去丙烯,就不会掉色。比如我的画中,小提琴横条衣服的短发女孩那幅作品,横条衣服很窄,我把颜色加进丙烯,颜色就牢固了,就不溶于水,我染色时水分比较充分,让它汪汪着,我一遍就完成了。这种不溶于水的性质还使用在某些装饰性的首饰啊,立体的东西呀,加点丙烯就掉不了。秋冥的毛衣,加了丙烯就固定住了,红苹果的毛衣也加了丙烯填的毛衣。《孤叶》头发上的发卡,用了点乳白胶或丙烯。画《若云》的旅游鞋,蛤粉加丙烯,一遍画成,颜色高于线条,线条凹进去,像壁画技法,用在纸绢本上使得有另外一种质感,有皮子柔韧的质感。其它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去考虑。




同学B:您在创作工笔画时和在创作小写意时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



何家英:工笔画有个特点,能够积累时间,需要一段非常大的时间,每一张创作期间我都不处理任何杂事,画画的时候太投入,完全在创作过程中进入艺术的空间,感觉自己和生活空间是脱离开的,不被任何事情所干扰,整个的构思和心思全部都在这上面,你在始终围绕着创作时,像王国维讲的“人生的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冥思苦想的状态,处在这个状态中,它会通神。你会遇到非常巧的事,给你一个个机会,点拨你、提示你。比如《秋冥》的“冥”字,我以前喜欢看点诗词,就翻到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这个“秋暝”和我的心境对应上了,始终萦绕在心头,最后就想用“冥想”的“冥”,因为这个“冥”和我的画的内容紧密联系,是一种人的精神与宇宙冥合的状态,就特别恰如其分。《十九秋》是我看到那个词“苏武争禁十九秋”,一下就点拨我了。

我画画的过程中充满了不满意,想尽量表现到最好,以一种特单纯的心态去面对艺术的问题,人的真诚投入进去的时候,是“道”的状态,符合艺术的规律。我画工笔画的时候,我对时间的分布要求非常严格,怎么样使程序节省时间,绝不耽搁时间,都安排的特别有条理,才能出活儿,每次到最后都得熬两天夜。每一张画都带着很多的遗憾结束,我始终对自己不满意,但当你完成后,跳出这个状态,都会惊奇自己是怎么画出来的?感觉有如神助。最终其实是把心里追求的东西挖掘出来了,所以人真诚地付出,就能把自己潜能里最可贵的东西挖掘出来。我每画一张画时,我都会进入画的状态中,而不是有着杂念的,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才能画好画。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