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智性

2022-04-11

6372e9a0ac20b.jpg



2022年4月11日,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曹意强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艺术与智性”。本讲座旨在说明艺术与科学、哲学三者的互动关系,而非被动的制约关系:艺术与科学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但艺术又在科学不能抵达之境与哲学为伴,不断质疑已被广泛接受的观念,不断挑战已然固化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然而,艺术又不同于哲学,它回避一般性观念与定义,注重个体不同经验的微妙表达,以此方式改变、塑造或重新塑造并深化我们观看与体悟周遭世界的模式。正是通过这种体验性途径,艺术潜在地改造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艺术的智性】


在现代艺术史研究中,艺术往往被视作社会、哲学或科学诸外在因素的产物,忽略其内在智性及其对上述领域的潜在创造性作用。曹意强教授认为,艺术研究必须首先回归对艺术创作本身的系统性理解,唯有深入探究了其内在的创造智性,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它与人类所有其他创造性领域分享的协同性能量,进而也真正理解艺术其物,艺术史的意义亦将随之得以深化。

对艺术本身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研究与创作,曹意强教授认为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我们对艺术本身的看法:艺术概念的异化,学科的分化,以及认识论的偏差。这三个问题都与哲学上争论不休的图像和语词的关系有密不可分。倘若我们回到中西艺术论说的源头,就会引导我们在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中去探索这些问题,重新看待艺术与思想、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曹意强教授接着分别讨论了这些问题。

6372e9b5da555.jpg

Leonardo da Vinci, An eye in profile c.1490, Pen and ink, 3.5 x 2.4 cm

The Royal Collection Trust


【图像和语词的关系】


图像和语词的矛盾,或是重文字、轻图像的倾向其实古已有之。曹意强教授分析道,我们所见的文字最初都具有图像的性质,大约到了6世纪,已出现文字压倒图像的倾向,这从中国古代画论中可以见出端倪。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等明确提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力图把视觉表现与文字表达放在同一智性地位,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本身就说明了重文字、轻图像是一个认识论错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是一场视觉艺术的革命,它对整个世界的广泛影响说明艺术不光提供审美愉悦,而且还藉此改变了历史,对社会、思想和科学发展产生着潜在的深度影响。在此,曹意强教授强调学习美术者必须同时掌握和提升在图像与文字两方面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没有思想,就会缺乏图像创造思维,而没有图像表现技艺,就不可能有图像表现的创造性品质。


6372e990549e1.png

Galileo's sketches of the moon from enSidereus Nuncius, published in March 1610


【大脑思考与身体劳作】


艺术的异化和学科等级制度的背后,隐含着身体和心灵对立的认识论。人们会普遍错误地认为文字写作对应脑力即心灵活动,而图像创作是手工劳动,前者比后者更重要也更有思想价值。曹意强教授借用当代脑科学研究说明这种看法缺乏理性实验基础。事实上,迄今为止谁都无法解释我们的心身活动究竟是由心、脑还是其他身体部分支配的。历史上伟大的艺术与科学创造者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会思维,无论是哲学、科学还是艺术,其创造者虽以不同的媒介表达自身,但其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方式是相互启迪、相互协调的,就创造性而言,思想家与科学家都愿把自己比作“艺术家”,爱因斯坦是典型的例子之一。中国古代讲“会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提“通人”观念,这都说明不仅学科要打通,而且思维模式也要贯通,思维与动手两者本不对立,而是一个整体协作机制,艺术创作必须调动全身心的整体思维能力,技艺本身也是这种能力的组成部分。


6372e9cf13c25.jpg

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卷》,纸本墨笔,尺寸不详

日本永菁文库藏


【艺术、思想、科学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艺术是人类智性创造的结晶。从中可以透视超越艺术自身的更广阔的现象。由此,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读解作品而解读其历史与社会等广泛意义。换言之,艺术史与艺术批评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艺术、心灵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曹教授所说的艺术智性,包括其创造思想、风格、技巧、媒介,尤其是美学品质,其本身都包含着自主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与科学、思想、自然或世界一直在产生着创造性互塑关系,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影响或制约的关系。唯当我们理解了艺术的这种塑造力量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作用。


6372e9ddc607c.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您认为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曹意强:我认为艺术与设计本为一体,不需要进行区分。中文“设计”一词是从西文的design 翻译而来的,而design 这个词在艺术史的上下文中有双层含义:一方面意为创意、构思,另一方面又指素描,完整的意思就是在纸面或画布上通过素描表现手段将创意转化为可视的图像,以此为作品创作的基础。可见,design 不是现在的设计专业的专用词,而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核心观念,它既是理念也是手段。历史上伟大的设计师肯定都首先是伟大的艺术家,正是design 把绘画、雕刻与建筑三者铸成了美术的整体,“设计”便是其内在的要素。今天把设计变成独立的一级学科,从形式上说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割裂与美术的关系,在思维方式与造型技艺的训练上,尤需注重其与整体美术的血缘关系。




同学B:是否可以认为图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曹意强: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只能说图像是人类表达自身的方式之一,而且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自然关系的最为原初的手段。我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一定要处于一个得体的平衡状态,如果看待问题过于极端则必然会走向反面。我在对科学史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任何科学问题都不能在其领域本身之内找到解决方案,而是要在领域之外寻求启示乃至方案本身。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会通的原因,当今提倡的交叉学科研究也应致力于此。




同学C:请问在图像学运用于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弥合它的局限性?



曹意强:我们对于图像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图像学的研究起源于欧洲19世纪末。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图文互证的方法,以此去读解图像中有些难解的象征意义,或者用图像去帮助理解文献断篇中的丢失意义。有时听人说要用图像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人画,这就不太合适,落入了为方法而方法的陷阱。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山水树石梅兰竹菊等题材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文人自身的读解也大凡如此,无需像研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候的绘画那样去文图互证而解释其谜底。倘若研究佛教艺术,那图像学肯定有帮助的。




同学D: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在艺术史研究中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课题?



曹意强:在选择论题时首先要对相关的学术史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经典论著,因为重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也包括有待研究的问题都包含于其中,同时我们又能从中学到探讨问题的有效方式。有意义的学术问题永远没有最终答案,只有一个更深层的探索可能性。硕士、博士论文决定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将为未来的发展铺垫重要的学术基础,我建议大家努力以经典研究为基石,在此基础上做既有意义又力所能及的题目。事实上,判断一篇学位论文的好坏,看一下其文献综述和参考书目就能见出大体:参考书目体现学术基础与判断力,文献综述体现问题发现能力与可能的创新价值,这两者是攻读学位时应培养的核心能力。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