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中的若即若离
2022-10-09
2022年10月9日,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何加林教授在“上美讲堂”开讲“山水画写生中的若即若离”。在此次讲堂中,何加林教授就山水画在写生中如何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如何理解笔墨在写生中所带来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相比于风景画,山水画是一种带有“比德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游春图》便可以让人感受到人在山水间遨游闲步。《管子·小问》中就指出:“物可以比君子之德。”《论语·雍也》曾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唐代的张彦远也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何加林教授分析道,早期的山水画中一直带有这样一种“比德”的思想。山水画是讲秩序的,其中蕴含宾主关系,所以在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过程中要通过视知觉去感知、去重新咀嚼,再理解成心中的丘壑后进行表达。
《华山写生图》 王履
自然的本质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情态,写生就是道法自然的一种行为;而自然的精神是顺应自然界规律而动的人的思想行为,即“道”,人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才会“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因此,在写生过程中要观察自然的本质,表现自然的精神,例如明代王履的《华山写生图》便体现了山谷幽深的奇险意境。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曾言:“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宋代的李澄叟就说:“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山水画写生能让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历练自己的笔墨、获得新的笔墨语言,从而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山水画写生的目的和观念】
写生的目的是收集素材、表现生活、印证古人、表现笔墨、创造图式。在了解了写生的意义和目的后,何加林教授介绍了写生的观念,这是让写生事半功倍的法门。观念之一是以心观物,中国画的学习,因为是临摹在先,写生在后,便会有一个经典与自然的对应过程,称之为“观”。此“观”乃心目合一,是由内向外的“观”。宋代的郭熙曾说:“看山水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由于临摹在先,课徒范本的程式和规定性,使人初学容易千篇一律,不易展现个人天性。因此,只有在临摹品质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特有的笔墨观在这种前提下去写生,就不单是对自然的模仿与刻画,而是以心接目,以目达意的去重识自然,所作写生便不是简单的风景画。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观念之二是观物修心。宋代的郭熙曾说“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这是因为真山水可以蒙养人的心灵,所谓“洗心濯足”。所以山水画在写生的时候,除了心中有“文心”之外,还要通过自然山水的蒙养,使自己获得启发,拓展自身的审美,开阔自身的胸襟,提高自身的境界,因此,这个“观”是向内的。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山水画写生的“度”】
自然界之山水,千变万化,各具形态,各备神采,如果我们用笔墨去写生时不仅表现其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其精神。如果在写生中用荒率粗鄙的笔墨草草画去,而没有对其本质精研,显然是一种缺乏法度和深度的病态。而如果过于精微和面面俱到的去刻画,虽然能够状物,却由于过于刻板而毫无生机。这就要求山水写生要适当把握一个“度”,这就是“若即若离”。
山水画写生中的若即若离有两个层面,何加林教授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一是写生状态的若即若离:在写生时,首先应游观所画山水景物的四周,既要对其地理概况有所了解,还要对其山川人文进行探寻,更要从中观想自己如何把个性气质转换到写生中去。因此,写生的状态时而要清醒,如在现实中,这样能更真实地观察和表达所观对象,使写生作品具有现场感和生活气息;时而又要冥想,如在云梦中,这样能更自由地捕捉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写生作品增加许多主观意象和浪漫气息。如果在写生中始终进入不了若即若离的状态,所作写生要么过于呆板,要么脱离真境而毫无生机。二是写生作品的若即若离:由于山水画有笔墨的标准,加上写生始终是临摹的后一个程序,如何化解笔墨、化解山水程式对写生的制约,又能更好地在写生中发挥笔墨的作用,使写生作品生动而鲜活,成为写生中至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写生中既要有“物”可依,又要去“物”存“我”。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山水画的丘壑】
画山水一定要有丘壑,没有丘壑就不能称之为山水画。山水画中的丘壑,一是自然丘壑:在写生中,这些自然丘壑是画家描绘的对象,有迹可寻。往往都能较为准确和容易地将它们表达出来。但何加林教授指出,如果只认为把自然丘壑表达完美就是好的写生,那就只得了个“形似”的境界,这种对自然丘壑的表达,便是一种“即”。二是笔墨丘壑,这就是在用笔墨去表达客体时的笔墨形态和笔墨精神,其具有主观特征。广义性的笔墨有笔墨结构、笔墨关系、笔墨境界、笔墨图式,而狭义性的笔墨则有笔意、笔性、笔力、笔势、五笔、七墨。
何加林教授对用笔的示范
笔墨语言中,轻重缓疾、枯湿浓淡、刚柔偏正、圆润粗犷都是通过视觉转换来获得心理的跌宕感受的。单从外表上看,它们无非是点、线、面的抽象形态,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它们自身却具有潜在的心理功能。何加林教授列举了古今中外几位大师笔墨观,法国的柏格森曾道:“曲线所以比断线更优美,正是由于曲线在时刻转变方向,每个新方向都被前一个方向指示出来,这样就发生了一种转变,原先我们在运动中看见轻松,一转变,我们掌握了时间的川流,在现实中把握住了未来,因而感觉愉快。”宋代的韩拙曾道:“凡画者笔也,此乃心术索之于未兆之前,得之于形仪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明代的董其昌也曾道:“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何加林教授于讲座尾声总结道,自然界万物千奇百态、鬼斧神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我们在写生中常常被这些奇妙变幻的大自然所震撼。我们的写生之所以有意义,有价值,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去模仿大自然,而是运用我们手中掌握的笔精墨妙,去假借大自然来表达我们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
何加林教授写生作品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