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意书风与禅宗墨迹研究

2022-12-02

2022年12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书法创作和学科的带头人韩天雍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尚意书风与禅宗墨迹研究”。在此次讲座中,韩天雍教授从中国历代书法风尚开始讲起,重点介绍了宋代的尚意书风以及对应同时代日本禅林高僧的禅宗墨迹。


640.png



【中国历代的书法风尚】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写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韩天雍教授对此进行了解析,唐宋书法的分水岭便是对于法度态度的抉择。唐人严谨的理性已逐渐转化为宋人豁达的感性,书法发展至宋代已逐渐朝系统性、专业性发展,已慢慢成为独立的艺术。

隋唐五代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发扬了晋帖行书遗风。直到元代,“尚意”之风,盛行不衰。

唐代书法,多崇法度,规矩合道,工整严正,势平稳当,然到了有宋一代,则另辟蹊径,惟崇意势,追求变化活泼。北宋时代,统治者采用"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实用政治策略,士人经济政治地位上升,"经世致用"成为其心态的主要方面,而受整个文化转向及禅宗思想的影响。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说:“金石之学创自宋代,不及百年已达完成之域。原起进步所以如是速者,缘宋自仁宗以后海内无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以事力学问。其时哲学、科学、史学、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士大夫也各有相当之素养,鉴赏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

宋代的文人更注重笔墨的意趣,一种放任自在、无拘无束的书写状态,行草书无疑是激发个人情感的最佳选择。注重书法的主体精神,体现书家的情感、气质与学识,使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精神得到重视。


640-1.png

《祭黄几道文卷》 苏轼


【尚意书风】


所谓尚意书风,其实就是指崇尚意境表现的书风。这种书风,并不重视书法本身的规整程度,更在意书法中所体现出来的“韵味”,或是个人精神的释放,强调个性色彩。宋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性的书家,都主张随意自然,变法而不受束缚以能抒情达意的行书为突破口,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尚意书风的另一点贡献是,他们对当时生活的细心体会观察,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思潮,即所谓的尚意书风。书法“意”的内涵,包含有四点: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


640-2.png

《答谢民师论文书帖卷》 苏轼

640-3.png

《寒食帖》 苏轼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法注重表现情感,追求意趣和张扬个性,创造出继晋尚韵,唐尚法之后又一代新风。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砥柱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法”成为“意”的对立面而存在。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精湛的哲学思想,不拘一格的艺术创新道路,注重生命精神,突破“成法”束缚,实现书家的自我实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也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米芾也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韩天雍教授具体展示了这三位大家的书法作品,以让观众们直观感受这三位大家的尚意书风。


640-4.png

《王史二氏墓志铭稿》 黄庭坚

640-6.png

《诸上座帖卷》 黄庭坚

640-7.png

《华严经疏卷》 黄庭坚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如果说唐代“尚法”书风给佛教写经带来一种法度森严的规范的话,那么,宋代“尚意”书风则赋予禅宗墨迹一种自然率意的抒情性格。禅宗自六祖惠能之后,极力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高度概括了禅宗对成佛的特殊理解,从而形成了一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它是中华文化园地里最具原创性的一束奇葩。


640-8.png《紫金研帖》 米芾

640-9.png

《岁丰帖》 米芾


【禅宗墨迹】


“墨迹”一词,在中国古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墨勾勒的线条,如宋沈括《梦溪笔谈》称黄荃等人的画“不见墨迹”,这里指不见墨痕的意思;二是指手书的原本,唐代张籍《和左司元朗中秋居》的诗中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的诗句。《宋史·真宗本记》里有“六月乙末,太宗以墨迹赐天下名山”的记载可见“墨迹”这一提法,始于唐代或早于唐代,宋代才开始沿用。实际上,三国、两晋时期的大量写经、简牍和残纸中就存有的大量墨迹,甚至在甲骨片上也有朱迹的痕迹。西晋陆机书写的《平复帖》,是我国目前流传有绪的书法家最早的墨迹。

在日本,“墨迹”则特指禅林高僧的书法。在禅林中,善书的高僧不乏其人,他们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蔑视权威和偶像,反对僵死的成法,强调主体个性,主张直指本心,自然流露才是真正艺术体验的实相,他们为中日两国书法史谱写了新的篇章。我们所论述的禅僧书法,也正是指这种受过训练的无意识流露,是高僧拼入了以往所经历的一切意识经验,所显现出来的伟大人格的心灵轨迹,人们遂将禅僧的书法称为“墨迹”。韩天雍教授特别指出,这且仅限于中国宋元时代高僧或同时代入日籍的归化僧及日本镰仓、南北朝、室町时代禅僧的书法,甚至不包括现代高僧的书法。它与平安时代为供奉佛祖而书写的写经不同,那种庄严性和崇高感的书写态度在墨迹中也发生了改变。

韩天雍教授根据墨迹的种类、名称及使用目的等,将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禅寺制度 、行事、公用文书上的墨迹,例如 清规法语(上堂法语、小参法语、秉拂法语、小佛事法语、示众法语、警策法语)以及 疏(入寺疏、劝缘疏、淋汗疏、草疏 ) 、榜(看经榜)等。另一类则是 师弟同门关系的墨迹。由于禅宗破除了人们对“佛”的偶像崇拜,否定佛教经典的权威。因此,在禅宗的墨迹里边,已经很少看得到前代所书写的佛经内容,以及千人一面、万卷雷同、正襟危坐、法度森严的写经体了。韩天雍教授將中日禅僧墨迹分为四部分来加以论述:

一是宋元禅僧墨迹及其流派 ,例如北宋时代云门宗的唯一珍品——道潜致友人叔通的尺牍《与叔通教授》,临济宗杨岐派最古的墨迹——圆悟禅师书赠给嗣法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大慧禅师贬谪于梅州时致友人无相居士的书函《与无相居士尺牍》等作品。二是日本入宋元留学僧墨迹 ,在入宋的禅僧之中,最早给予日本书坛及禅林界以影响的人物当首推明庵荣西,其存藏在福冈誓愿寺的《孟兰盆缘起》,使用宋代最为流行的彩笺纸,是一幅潇洒、率意、自然的力作,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流露出黄庭坚书风对他的影响。此外还有京都泉涌寺的开山祖师不可弃俊艿,他为泉涌寺题写的《劝缘疏》,深得山谷遗韵同时又流露出他超凡脱俗的性格,博得后鸟羽天皇的器重及朝野人士的钦佩。


640-10.png

《与无相居士尺牍》大慧宗杲

640-11.png

《圆尔印可状》无准师范


三是宋元时代归化禅僧墨迹 ,这一部分人物的代表有兀庵普宁、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一山一宁、大休正念、清拙正澄等赴日人籍的宋元归化僧。他们向日本传人临济禅法,移植宋代的禅宗丛林制度及宋明理学,对弘扬中国的先进文化以及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四是日本中世纪本土僧墨迹,韩天雍教授介绍说,作为五山文学的泰斗虎关师炼也曾钻研过黄山谷的书法,从日本东福寺所藏的力作《进学解》残本四幅中,也能窥出一山一宁笔法的痕迹。


640-12.png

《泉涌寺劝缘疏》俊艿

640-13.png

《吃茶养生记》道元

640-14.png

无学祖元墨迹 偈语


韩天雍教授最后总结道,日本由于主体文化的脆弱和肤浅,致使原生文化在文化交往中湮没于大量的文化分化与重新组合之中,佛家思想意识渗透到日本人的心灵深处,影响着日常的文化与生活。因此,“墨迹”在日本备受青睐,而在中国却遭到冷遇,在这一点上,恐怕是佛教与儒家在审美上的差异所致。在这个时代的中日两国文化交往中,禅僧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播媒介的角色,他们既是神秘的思想家,同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富有个性的艺术家,他们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640.jpg



精彩问答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您介绍一下日本书法教育的现状,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韩天雍: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对于日本书法家来说十分神圣,从最早的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大师,到后来的79年培养第一代五名研究生,中国美院将中国的书法从理论到技法实践进行了系统归纳,可以说引领了汉字文化圈。几十年来吸引了日本各大学的教授带着学生们前来求学,这些学生如今也都成长为了日本书法文化界的知名人物,形成了一条文脉。中国的书法教育注重一种创作的方法教学,而目前日本的许多教学还停留在临摹教学层面,学生多为临摹老师的作品风格。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