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艺术
2022-12-30
2022年12月30日,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生态艺术”。在此次讲座中,孙振华教授通过生态艺术在当代的实践,讲述生态艺术的理论来源、基本概念、涵盖范围、艺术特点;同时欣赏生态艺术的优秀作品。
【什么是生态文明】

狩猎文明代表——巨石阵

农业文明代表——万里长城

工业文明代表——埃菲尔铁塔
从历史发展顺序来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狩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阶段,如今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例如我们国家如今提倡的“五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孙振华教授指出了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要将绿色、环保、可再生、可持续的生态观念贯穿在艺术创作中。

总统山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古已有之,例如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自然的主宰”、“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曾说“人为自然界立法”等等,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总统山”、河南新郑祖龙工程、荆州古城关公像(已拆除)等作品都是人类中心主义在艺术上的表现。近年来,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也爆发了一定的冲突,例如环保组织成员对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甘草垛》进行了破坏。而忽略生态文明也带来了北方扬沙天气、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什么是生态艺术】
孙振华教授给出了生态艺术的定义:生态艺术是以生态哲学为主旨、以生态美学为标准、以生态材料为介质,借助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装置艺术、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灯光艺术、新媒体艺术等一切艺术形式为载体,重塑自然、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性艺术。生态艺术的基本观念就是要将万物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一切生命抱有尊重、敬畏的态度;倾听大地的声音,感知万物的天性;通过艺术作品增进人们对世间万物生命状态的理解和感知,推动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
需要生态艺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的整体性,例如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探索;二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融,例如我们在进行道路桥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三是人和其它生物共同享有在生物链上的平等地位,不同生物的“基因密码”提供了不同的生存解决方案,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宝贵财富。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系列生态艺术的案例,孙振华教授展示了其中的几个知名作品:浙江台州废弃气象塔改造、博伊斯“七千棵橡树”、克里斯托的“包裹国会大厦”、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和中国馆,以及一些生态大地艺术等。

浙江台州废弃气象塔改造方案

博伊斯“七千棵橡树”

克里斯托“包裹国会大厦”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

生态大地艺术
【生态艺术在中国的实践】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孙振华教授分析了一些生态艺术在中国的实践案例。包括洪世清先生在大鹿岛的实践,2013深圳公共雕塑展的《一次性彩虹》,2014深圳公共雕塑展的《轻风扇舞》,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的《写诗》《空巢》,2017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回响室》《云梯》,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的《电话号码》《斗笠》,“百分百”·2020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消失的房子》《家园》《耀斑》等作品。此外,孙振华教授还介绍了三个未实现的生态艺术方案,它们是“深南大道种庄稼”、“春天的故事”和“都市牧场”。

《一次性彩虹》钱亮

《轻风扇舞》戴耘

《写诗》陈伟才

《云梯》汪玉峰

《电话号码》焦兴涛

《斗笠》傅中望

《消失的房子》胡泉纯

“深南大道种种庄稼”
讲座最后,孙振华教授对生态艺术进行了总结:生态艺术的雏形虽然出现很早,但作为正式的艺术概念,它的提出以及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探讨才刚刚开始。在倡导生态艺术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如人与生态的“参与悖论”;“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矛盾;部份生态艺术的高成本问题;人的伦理和生态伦理之间的冲突和取舍等。这些问题不能阻碍生态艺术的脚步,相反,生态艺术就是要在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发展;这是因为关注生态就是关注未来!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