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美育——清末民国的中国美术教育
2023-03-17
2023年2月24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殷双喜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启蒙与美育——清末民国的中国美术教育”。清末民国美术教育的背景,是西方写实油画进入中国。殷双喜教授介绍了明清时期西方写实油画在中国最初的发展历程和清末民国的美术教育情况,从清末民初美术教育(1895—1918)、五四新文化时期美术教育(1919—1921)、民国美术教育(1912—1949)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并阐释了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深远影响。
【从宫廷到民间的时尚:西洋画进入中国(明15世纪——清末19世纪)】
近代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它们进入到绘画领域,导致写实主义在中国兴起,西画三学(透视、解剖、色彩)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普及,产生了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西方写实油画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科学引入中国美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在对西方绘画及其透视、解剖、色彩的研习借鉴中,不仅学习了西方写实油画的表现方式,也逐步建立了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学科,对西方油画的认识也逐渐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创作出具有虚拟三度空间感的“真实”绘画,从而成为20世纪的先锋视觉形式。
佚名《孝和睿皇后像》 (左),《孝贤纯皇后像》 (右) 油画
故宫博物院藏
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重要城市,油画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和观看时尚。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政治、经济等西学东渐的路径一致,西方写实绘画及其教育体系是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从宫廷画家到上层知识分子,西方油画逐渐传播并渗透到普通市民和社会底层,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参与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进程。
新呱《广州新十三商馆》,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倡导新学、启迪民智的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写实油画开启了中国人观察、表现世界的新角度和新方法。从当时的图像和文献来看,20世纪初期中国写实绘画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二是西画一经传入中国,即由中国画家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进行变通改良,走向中西融合之路。
西方写实油画在明清时由传教士画家传入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的最早传教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以“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代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相比利玛窦更加侧重于专业绘画,他的画作深受大臣官员的欣赏。殷双喜教授指出,他的画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绘画,成为中西结合这一路的来源。
郎世宁《纯惠皇贵妃朝服像》 绢本设色
【清末民初美术教育(1895-1918)】
该时期美术教育围绕着“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民主共和、中体西用,兴办教育、发展工商”展开。
天主教在上海土山湾开展美术教育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上的重要一页。1864年,这里成立了孤儿工艺院,开设工场,先后设置木工部、五金部、中西鞋作、印刷所、图画间(后人称为土山湾画馆)、照相间等,专收6-10岁的教外孤儿,由中外教士传授技艺。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皆发源于此,如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罗版印刷工艺和石印工艺以及镀金、镀镍技术等。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周湘、张隶光、徐咏青、丁悚、张充仁、杭稚英等均在这里学习过。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撰文回顾中国西画运动,说到土山湾:“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沟通,该处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19世纪后期土山湾画家所绘宗教书籍插图
清末土山湾画馆内景
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地图测量、机器制图等手工图画,它来自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革新理想。即使是成立于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和1928年成立于杭州的国立艺术院这样的纯艺术教育机构,也还保留着图案专业,显示了早期美术教育的实用色彩。
殷双喜教授分析说,20世纪早起中国美术教育可以分为“制图、教师、纯美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职业化教育的实业学堂,其中的美术教育内容主要是有关地图测量、机器制图等手工图画(用器画),它来自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革新理想。1902年后逐渐转向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师资的师范美术教育(典型的如1906年的两江师范学堂)。第三个阶段则是专业的纯美术教育机构的出现,西方的油画、雕塑等纯美术专业教育逐渐成为新式美术学校的重点。
1904年清末《最新高等小学笔算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
针对这一时期,殷双喜教授重点介绍了《点石斋画报》和北洋女师范学堂。《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殷双喜教授特别肯定了它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它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争,揭露了清廷的腐败丑恶现象,也有大量时事和社会新闻内容。
《点石斋画报》
清末与民国的钱币纪念币设计
1920年代天津租界外国人创作的雕塑
1906年傅增湘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培养小学师资,文化课外,设图画、音乐、劳作课。1929年改为河北女子师范学院,1949年 改为河北师范学院,1956年分出5个系组成河北石家庄师范学院,本院改名为河北大津师范学院,有美术、音乐等7个系,1958年成立河北艺术师范学院,1959年该院美术系改为河北美术学院,设工艺美术系。1973年成立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分为天津美术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
北洋女师范学堂合影
【五四新文化时期美术教育(1919-1921)】
该时期美术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爱国主义、民族自强,反思文化、科学民主,美育宗教、思想启蒙”。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一批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奠定了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即美术有益于中国人素质的提高,美术对于国民文化道德、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作用。
鲁迅在他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出美术可以致用于现实的三种目的:一是美术可以表现文化,即以美术征表一个民族的思想与精神的变化;二是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陶冶人的性情,以为治国的辅助;三是美术可以救援经济,通过美术设计提升中国产品的形制质量,促进中国商品的流通。殷双喜教授指出, 鲁迅的美术思想是一种“大美术”的思想,即只要能够“用思理美化天物”,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都可称之为美术。
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推动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启蒙人物,前者主张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激进的“美术革命”,引进西方美术教育中的写实主义;后者强调美与劳动、工作、创造的密切关系,鼓励人们“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贯穿了一种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积极进取精神,实际上提示了一种对新的民族精神的期待。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的核心理念,即提倡从西方引进的“科学”与“民主”,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进而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艺术与审美教育在这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青年》杂志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五育”的教育方针,即在“军国民教育”、实利、德育之外,加上世界观和美育两种“超逸政治之教育”。1917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说,1928年他又在大会上提出教育要“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殷双喜教授指出,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于改造国民素质,参与社会改革有着不同的路径认识。但是,只有蔡元培明确地区分政治(意志)、科学(智识) 与审美(情感)的各自独立性,强调艺术不要成为政治、科学的从属性工具,从而确立了艺术与审美在人类精神发展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民国美术教育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各地兴办学校,名家辈出,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体制建设。而“美术要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来由中国共产党所接受,以毛泽东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为经典论述,突出了美术服务于社会与人民解放事业的现实主义特质与功能,发展成为中国的主流美术。
【民国美术教育(1912-1949)】
该时期美术教育的关键词是“兴办学校、名家辈出,中西结合、重视实用,体制建设、文化交流”。殷双喜教授结合林风眠、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等人的经历与主张,重点介绍了四所20世纪早期中国专业美术教育机构,分别是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国立杭州艺术院、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1)中国经济与文化教育,集中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
20世纪早期中国专业美术教育机构
林风眠于1919年留学法国迪戎美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1925年底回国,1926年1月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7年8月辞职,10月后南下杭州,1928年创立杭州国立艺术院任院长。林风眠在国立杭州艺专的近8年时间,实施“专科学制”,造就了一大批现代美术的著名画家和学者。而他在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任职与管理经验对其后来在杭州国立艺术院的任职具有探索实验的意义。1929年林风眠著文《重新估定中国的画的价值》提到中国所有的艺术学校,“中国画与西洋画,总是处于对立和冲突的地位,这种现象实是艺术教育实施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能陷绘画艺术到一个很危险的地位。”所以他力主中西艺术的调和,在建校初期即推行中西绘画合系教学,正是一种“中西融合”的教育实验。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派定与招生广告
1920年12月郑锦参加北京世纪教育调查社,1921年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
1920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师生合影,右2李毅士,右4陈师曾,右5王悦之
1925年春,林风眠在北京举行北京艺术大会
林风眠《人类的痛苦》油画
林风眠《构图》布面油画
1928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教职员校园合影,右1为林风眠,左8为潘天寿
刘海粟毕业之后就致力于创办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殷双喜教授介绍说,刘海粟的画作风格多样,胆大心细,又擅长社会活动,这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学院校长的必备素质。“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和刘海粟赋予上海美专的特点,例如刘海粟推行人体写生教学,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蔡元培也应邀为上海美专题字“宏约深美”。此外,上海美专也是比较早的实施男女同校的学校,其女性学生的数量也不亚于男生,反映了上海近现代的开放状况。
1918年徐悲鸿(后排右5) 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刘海粟《瑞西风景》1931年
1920年代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课堂教学,图中示范者为首任中国画系主任诸闻韵
蔡元培为上海美专新校舍奠基
1930年代上海美专的绘画展览厅
苏州沧浪亭公园内苏州美专旧址
黄宾虹继承了中国画史的品评传统,通过大量山水画的题跋,传播中国画学与画史,品评画派画家的差异优劣,传播中国画的价值理想。他将每一位有可能看到他的作品的观众,视为对谈对象与传灯者,可谓一种特殊的中国画教育方式。画会与社团交往是黄宾虹参与中国画“民学教育”和传播的重要实践,也是20世纪中国画画家相互学习交流,抱团取暖的重要方式。黄宾虹一生参加过众多社团画会并且自组贞社,且与北平、上海、广东的众多画家社团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报刊媒体及时交流中国画学研究成果,这建立了他在中国画界的广泛联系与学术声望,这也是一种民学的生存发展之道。
专业美术学校的校刊
1910年黄宾虹与南社成员
1929年黄宾虹(中排左2) 与中外画家合影,中排右4王一亭,后排右4张大千
学术支持及校对:陈海强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