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中的遗产定义和叙述方式

2023-03-28

640.jpeg


2023年2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杭间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非遗展示中的遗产定义和叙述方式”。在此次讲座中,杭间教授通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行的详细解读,廓清它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区别,分析“非遗”的几个关键的问题。并通过非遗展示中的叙述方式和具体表现,展开对文化遗产如何呈现进行阐述与讨论。


【关于非遗公约】


杭间教授首先介绍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它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4月生效。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截止2018年5月11日,随着所罗门群岛的加入,该《公约》已有178个缔约国。目前仅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以色列、利比亚等国尚未加入。截至2016年12月2日,全球列入该公约名录的非遗项目达到429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365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 项,“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7 项,跨国联合申报项目共30项。


640.png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关于该公约的前世今生,杭间教授介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进行了公约的制定。所以它首先强调的是人权问题,其核心基础是人的权利。公约的宗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四是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杭间教授对此提出了他的进一步理解,他认为《公约》的本源精髓是“人权”和“文化多样性”;非物质不是真的“非物质”,而是知识、观念、技能、工具和场所;非遗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可以接受正规非正规教育,没有落后与先进、学院与民间之分;人为的将“非遗”“民间艺术化”,是一种误解。


【遗产问题的复杂性】


199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通过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更新遗产的传统定义”,可见这是一个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过程。杭间教授介绍说,其实早在1972年,当时《世遗公约》就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存的保护融会贯通,在认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强调二者之间的平衡。《世界遗产名录》中以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混合遗产三类作划分。在长达45年的实践中又发展出了更为广泛的遗产类型。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委员会已识别并定义了几种特殊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类型,包括文化景观、城镇、运河与文化线路。

杭间教授以美国不加入《公约》为例,具体分析了遗产问题的复杂性。美国从诞生到现在只有230多年的历史,短暂的历史积累是美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因素,目前主流的美国文化源自于殖民历史,其多元文化无法也无需“非遗保护”。此外,美国有自己完善的文化保护机制。先后制定颁布1906年《联邦文物保护法》、1916年《国家公园系统组织法》、1935年《历史遗址与古迹法》、1949年《国家历史保护依托基金法》等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依据。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人类学博物馆的归属危机、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与殖民者的贡献、民俗博物馆的伦理问题等原因。


640.png

欧美博物馆的藏品


杭间教授接着通过几个案例,介绍了对非遗和全球化关系的认识。案例一是2018年4月《中国美术报》在湖南凤凰策划的“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策展人邀请四所意大利美术学院的教授艺术家和中国的若干艺术家在“边城”凤凰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布展,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凤凰城白天的田园风光和晚上的灯红酒绿,都让杭间教授产生了许多思考。案例二是徐冰的作品《凤凰》,这是徐冰搜集中国建筑工地上的废料,并将其组合而成的凤凰造型雕塑,它蕴含了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城乡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同时借用“凤凰涅槃”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的中国发展的美好期望。


640-1.png

夜晚和白天的凤凰古城

640-2.png

徐冰《凤凰》


【中外非遗概念的区别】


杭间教授通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公约》,比较了中外对非遗定义的不同之处。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而《公约》的定义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从内容上看,我国法律包含了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类;而《公约》则包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五大类。相较而言,杭间教授认为《公约》的内涵相对更宽泛松弛,这和我们的政治和宗教环境相关。

两者在注释方面也颇有讲究,非常重要。《公约》的注释指出,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再次点出了“人”的问题。而我们国家法律的注释指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可以说是突出了其“保护”的重要性。

关于“保护”,杭间教授继续做了深入解读,《公约》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而我们国家的法律则更为详细具体,它提倡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的保护,提倡保护非遗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640-3.png

中外文化遗产相关的Logo


【展示方式:(物质文化)非遗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的不同】


杭间教授介绍了物质文化非遗馆、博物馆、民俗馆的区别。博物馆的重点是作品,一般突出作者(艺术家),单件陈列;民俗馆是对生活和习俗的展陈,重视风俗(地方风物的形成);非遗馆重点展示的是物品里的精神,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非遗定义的由来。因此,杭间教授认为非遗馆的关键词应该是“非物质的”,是文化和遗产基础上的非物质,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财产。我们讨论非遗馆,其实是要讨论传统和时间的关系,非遗馆展示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当代发生价值上的联系。


【展示设计风格如何表达精神】


在空间表达中展示“精神”,是几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新问题。杭间教授认为对于中国的设计师来说,越是对其他文化了解的多,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本地文化,才能够有一定的积极性去做当代阐释,他以拉萨瑞吉酒店为例进行说明,这是一位比利时建筑师的作品,他以西藏著名的色拉寺作为设计灵感,用中国的材料、红漆木制工艺进行打造,呼应远处的布达拉宫,对西藏文化进行了优秀的“展示”。杭间教授特别提到了“侘寂”一词,它不追求第一眼的惊艳,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至繁归于至简,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一般利用残缺的、质朴的、自然的美来反映东方文化内在的精神。

拉萨瑞吉酒店


【2019年,作为“遗产”的包豪斯】


包豪斯于1919年两德统一时诞生,到1933年解散,人才流散至全球各地,对全球的设计和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结束后,在西德的包豪斯人和在东德的包豪斯人又各自继续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了包豪斯的理想和精神。包豪斯在70年代被东德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也被认为是“东德社会主义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当时,包豪斯的一些做法被重新认识,包豪斯的一些事情被重新发现,“遗产”的价值被重估。作为“遗产”的包豪斯,包括复杂性的魅力、形形色色的艺术理想主义、作为“设计教育”团体、“偶像”是“自己”等几个方面。


640-6.png

包豪斯风格的作品


【柳宗悦的“民艺”思想与“非遗”】


柳宗悦 (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被誉为“民艺之父”。1889年出生于东京。1895年入日本贵族学习院。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整理、研究。曾在思想家西田几多郎、禅学家铃木大拙指导下学习。研究过康德、托尔斯泰、黑格尔,深受佛教、孔子、老庄思想之影响。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

柳宗悦重视的并不是传统的器物,而是日本传统器物所展现的生活之美,他的努力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工业、制造、民艺的再生,乃至日本思想界,杭间教授展示了他的部分语录:

“时机已经成熟,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共谋《日本民艺美术馆》的设立。若想追求自然、朴素又充满活力的美,必须求诸民艺之世界。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发现最原始的美就存在于民艺之中。但是,或许就因为民俗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太过密切,所以反而被视之为平常而没有深度的艺术,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进行过将民艺之美镌刻于历史的尝试。为了纪念这些被遗忘已久的工艺,我们特筹建这样的一座美术馆。”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在工艺品的领域中搜集所需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指由人们亲手制成、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尤其是平民百姓使用的日常用具。因此,这些搜集品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很多人也许至今都未能察觉出它们所具有的美感,本美术馆的目的就在于扫除这些疑虑。不但要给观众提供一个新而美的世界,而且还会使观众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馆的搜集,完全以美为标准。只要是能够表现自然美及生命力的器物,都是搜集的对象。”


640-7.png

柳宗悦


【造物:物质与非物质】


工艺美术作为“人造物”,经历了手工、半机械、机械、蒸汽动力、电子、互联网等过程,通过“消费”(文化消费)发生了从人造物到功能性,再到精神性的身份转化。杭间教授用“大器免成”一词浓缩总结了非物质的精神性,在该讲座中的“工艺美术”不是指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通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系统。

杭间教授介绍了德国人类学家赫尔曼·鲍辛格尔的一个观点——故乡是“任务”,他认为故乡不是与一个地点相连的,而是与一群人相连的,故乡表达的是尚未存在但是人所期待的团结,故乡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现成物,而是任务。这个观点和“任务”一词可能会对我们思考非遗问题提供全新的角度。


【非遗中的地方知识与民族文化体系】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杭间教授介绍了有关“遗产线路”的概念,它基于运动的动态、交流的概念、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涉及一个整体,线路因此具备了比组成要素的总和更多的价值,也因此获得了其文化意义;强调国家间或地区间交流和对话;应是多维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不断丰富和补充其主要用途,可能是宗教的商业、行政的或其它。在《非遗公约》的框架下,教科文组织建立起来的三类非遗名录,连同国际援助,一道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与生物进化的线性特征不同,文化的进化往往是通过非线性的方式达成,有时可能要跨越遥远的时空距离。


640.jpeg


学术支持及校对:夏寸草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