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与夜巡
2023-03-29
2023年3月20日,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题为《夜宴与夜巡》的讲座。中国绘画史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西方绘画史上伦勃朗的《夜巡》,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名家名作。两者有一系列共同点,它们都是受命之作,均有特定的主题和众多的人物,均有可以叙述的丰富内容和与画关联的背后的故事,作品名称中都有“夜”字,但它们体现了中西方表现“夜”的不同方法,其核心是审美上的不同,更表现在审美方式上的差异。陈履生教授在此次讲座中详细分析了这两件作品的创作故事和细节,并品评了中西方美学在发展中的分道扬镳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
【顾闳中与《韩熙载夜宴图》】
陈履生教授首先介绍了顾闳中的人生经历,以及其唯一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作品情况。顾闳中,江南人,南唐后主时任翰林待诏,著名人物肖像画家,曾画过后主李煜的肖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眀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雪村图》《荷钱幽浦》等。
《韩熙载夜宴图》(下文简称《夜宴》),绢本设色,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中主要人物韩熙载(902年-970年),字叔言,北海人(今山东省青州市) 。五代十国南唐名臣、文学家,秘书少监韩光嗣的儿子。后主李煜即位后,历任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开宝三年(970年)去世,时年69。韩熙载高才博学,精通音律,善于书画,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所作制诰典雅,颇有“元和之风”。
《韩熙载夜宴图》
《夜宴》描绘了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等五段独立场景。陈履生教授对这五个场景进行了细致解读。他认为,第一部分琵琶演奏涉及到了乐器演奏、舞蹈等享乐状况,为历史学家研究五代时期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第二部分观舞展现了韩熙载敲鼓,舞者配合着进行舞蹈的盛景,但是画面中的韩熙载面无表情、神色凝重,这或许是他已经猜测到后主对他的怀疑与信任,感受到了自身的危险境遇。第三部分描绘了韩熙载荒淫无度,与歌伎围坐在床上的生活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部分中出现了全画唯一的烛台,作者用这种巧妙的方式突出了《夜宴》的“夜”。第四部分轻吹被选为了隋唐五代卷《中国美术全集》的封面,其中的人物疏密动态组合可以说是美妙绝伦。第五部分欢送宾客展现了韩熙载依依不舍微笑送客的场景。作者巧妙地使用屏风对这五个部分进行分隔,对韩熙载举办夜宴进行了完整叙事。
《韩熙载夜宴图》(第一部分 琵琶演奏)
《韩熙载夜宴图》(第二部分 观舞)
《韩熙载夜宴图》(第三部分 宴间休息)
《韩熙载夜宴图》(第四部分 清吹)
《韩熙载夜宴图》(第五部分 欢送宾客)
【《夜巡》】
1642年完成的《夜巡》,是伦勃朗最大型、最富有雄心壮志的作品,也是荷兰最珍贵的国宝之一。这件作品的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做出决议。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
《夜巡》
陈教授讲述了这件作品背后有趣的创作往事。《夜巡》原名《民兵队与队长弗朗西斯》。画里的场景原本是白天,久而久之,绘画材料变成了黑色,人们就以为伦勃朗描绘的是夜间的场景,名字也就成了《夜巡》。画中的核心人物是射手队长班宁·柯克上尉,他和他手下的队员每人出100荷兰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当时,市民的军队已不再有仗可打,变成了富裕市民的社交俱乐部,他们热衷于请画家给自己画像,以此来显示武功,而这些穿戴整齐,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们也颇受到市民们的青睐。班宁·柯克队长看到伦勃朗为牧师安思罗和他的妻子所画的肖像,他很喜欢这样的绘画,自卫队的队员们的审美情趣也大致如此,于是他们希望画一幅群像。伦勃朗接受了定件,因此创作了《夜巡》这一画作。但由于这种“区别对待”的作画方式,雇主们对该作品并不满意,伦勃朗的商业绘画生涯也随之开始走下坡路。
《夜巡》的展览盛景
对比《夜宴》《夜巡》不同的叙事方式。陈履生教授表示, 《夜宴》是一个过程,《夜巡》是一个瞬间 ,它们不仅有不同的时间长度,而且还有不同的叙事方式——《夜宴》的叙事在过程中,《夜巡》的叙事在瞬间内; 《夜宴》过程中有不同场景,是中国式的横卷,《夜巡》是瞬间内的特定场景,是独幅画面。
【伦勃朗的艺术人生】
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斯仲·范·林,1606年7月15日出生于莱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时正是荷兰最辉煌的“黄金时代”(1600-1670年),其贸易、科学与艺术等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赞扬。伦勃朗早年在拉丁学校接受了精英教育,并在14岁的时候被莱顿大学录取。但他从未到大学报到,而是转身投入绘画行业。由于了解伦勃朗的艺术天赋,父母对其学画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他们为伦勃朗支付了昂贵的学画费用。从1620年开始,伦勃朗在莱顿本土艺术家雅各布·凡·斯瓦宁堡的画室中当学徒三年。而伦勃朗绘画中类似卡拉瓦乔的暗绘风格,也在这三年的学画生涯中埋下伏笔。当他的绘画日益成熟时,正值荷兰最巅峰的时期,富裕中产阶级的人数增加,人们对艺术有了更多的追求。在个人发展和历史机遇的加持下,《夜巡》应运而生。
伦勃朗《自画像》(24岁)
伦勃朗《自画像》(52岁)
伦勃朗《自画像》(56岁)
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的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但《夜巡》之后,伦勃朗就再也没有集体肖像的订单,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艰苦历程。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陈履生教授感叹说,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表明,伦勃朗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 蚀刻版画350幅, 素描1500幅, 其中大约有近百幅自画像。
伦勃朗《注视着荷马胸像的亚里士多德》 1653年
伦勃朗《杜尔博士的解剖学的解剖课》 1632年
【《夜巡》的保护与修复】
自1808年以来,《夜巡》一直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展出。但在画作材料和绘画技术方面,《夜巡》是博物馆馆藏伦勃朗作品中被深入研究最少的一幅。这与它的尺寸和因受欢迎而长期展出有关。而由于其受欢迎程度,它的展览之路也十分坎坷,屡遭破坏,并且已经经历了数次修复。
从2019年7月8日开始,荷兰国家博物馆启动了“夜巡行动”,这是至今针对《夜巡》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和修复计划,目的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人们,能将作品长期保存下去。项目耗资300万欧元,预计将持续数年。此次“原地修复”启动了网上直播。其特别意义在于: 这是最近40年来的第一次修复; 公众可以在美术馆现场观看修复过程; 全球观众都可以通过网络转播画面观看修复过程,增强对作品的传播力。
高清扫描下《夜巡》的裂痕
《夜巡》被从原画框中卸下后放在了专门设计的画架中,并且被罩进了一个巨大且封闭的玻璃室内。在作品前,一部X射线荧光扫描仪以极慢的速度在高 379.5厘米,宽453.5厘米的画作表面移动,检测颜料中钙、铁、钾和钴等不同化学元素,以及探测创作过程中构图的一次次变化。 研究小组将一周七天在展厅内对《夜巡》进行研究与修复工作。20余名修复专家、科学家、策展人和摄影师已从艺术史和档案研究、科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夜巡行动”的第一步是使用近十年来取得巨大进展的非侵入性技术,对画作进行56次三维成像扫描。一次扫描用时24小时,因而整个过程约耗时2个月,共将产生12500张左右极高分辨率的照片。这些数据也将经处理后免费向公众开放。
伦勃朗故居博物馆
【中国隋唐时期的人物画】
中国的人物画在隋唐占有主要地位,到这个时期也发展成为其基本样式。陈履生教授介绍说,受张僧繇影响而各有创造的阎立本、吴道子等,是唐代最有影响的画家。吴道子一生在京洛画寺观壁画300余堵,变相人物,千变万态,奇踪异状,无有同者;他在技巧上也有重要创造,中年以后善用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线描表现高低深斜卷折飘带之势,并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和自然高出缣素的效果,世称为吴装,突破了魏晋初唐的缜丽风格而开辟一代画风,他在宗教中所创的风格样式被称为吴家样。
《仪仗队列》 隋 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税村墓道东壁
约高230厘米 宽270厘米
歌颂王朝的威德、表彰功臣勋将及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已成为画家们创作的题材。阎立本在高祖武德九年(626)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及后来所画的《永徽朝臣图》都是描绘当时文臣谋士的大型作品。贞观十七年(643)画的《凌烟阁功臣图》,更是继汉麒麟阁及云台画功臣后为表彰功臣勋将而进行的重要创作(凌烟阁在中唐以后还续有图绘)。阎立德画的《外国图》《职贡图》,阎立本画的《王会图》等,歌颂了唐王朝的强大及和边远民族政权的友好往来,阎立德的《文成公主降蕃图》及现存阎立本的《步辇图》更直接描绘了唐蕃盟好、文成公主入藏的重大历史事件。
阎立本《步辇图》,绢本设色,
纵38.5厘米,横13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韩熙载夜宴图》(第一部分 琵琶演奏)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绢本设色,
纵51.3厘米,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周昉《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
纵46厘米,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周文矩《文苑图》,绢本设色,
纵30.4厘米,横58.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作中的光影表现】
“光”是西方绘画所表现的一个特色之一,虽然中国人不画光,但中国人建构了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画“光”的方法,陈履生教授认为这两者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创造。自然的日月在中西方的表现就全然不同,中国画中的太阳里有三足鸟,月亮里面有玉兔蟾蜍,而西方人则是对太阳形状的简单描绘。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而中国人自明代以来的绘画中就只画月亮,或是干脆以烛光或是虚无来渲染显示画作的世界是黑夜。
伦勃朗《戴金盔的男子》
伦勃朗《冥想的哲学家》
莫奈《日出印象》
灯的发展对东西方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西方在远古的时候就发现了火,并利用火来照明,由此进一步创造了专门的灯具。陈履生教授说, 灯具的进一步发展,拉开了文明的差异,并产生了文化上的不同。然而,在光的认识和艺术的表现上也拉大了距离——物理的与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是审美上的差异,其美学的意蕴也就全然不同。这也是“手挥五弦”与“目送归鸿”的趣味差异,而不仅仅是难易的问题。有了光就有了照明,但中国画的巧妙之处在于并不因为月光、烛光等物理干扰就绘画对应的阴影,而是整体呈现出平面明亮的感觉,代表作有《月夜秋声图》《谪仙玩月图》《雪夜访戴图》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审美的独特性。
马和之《月夜秋声图》 南宋
谢时臣《谪仙玩月图》 明代
陈履生教授总结说,《夜宴》与《夜巡》的对比在诸多方面都显现出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也表现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审美所关联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与地域特色,以及文化传统等。 进一步去思考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汇流所带来的世界文化多样的损失,而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时代的当代文化的多样性问题,依然是文化发展中难以回避的现实。
学术支持及校对:秦瑞丽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