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与日常生活

2023-04-06

微信图片_20230411151946.jpg

2023年3月27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文化创新与日常生活”。在新时代文化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需要各界展开积极的探索,在此次讲座中,方教授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讨论文化的真正内涵为何,在文化理解和传播方面容易出现的“符号化”偏差。对于文化创新而言,除了宏大叙事的方式之外,更要注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日常性成为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亟待提升对其的研究和认识。方教授进一步通过当下国外若干新产品的成果来探讨产品创新的基础逻辑,进而说明日常生活与文化创新的相互关系。


【设计与文化】

微信图片_20230411151958.jpg

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定义和边界,人们开始思考外观和工艺制造之间的关系,随后走向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出现了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观、可持续的设计观等等。方晓风教授提出,所有这些思考背后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设计的“人文属性”。设计同时也是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设计之物永远是文化载体。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001.jpg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007.jpg

文化无处不在,寄身于不同事物 ,创新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一个基本命题 。生命的特征在于生长、生发,文化也是一种自我定义和表达,设计思维要从形式创新走向文化创新。方教授从文字角度对“文化”二字进行了解读,“文”同“纹”,意为打上印记,“化”意为推广流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就是用一条价值体系将群体格式化,这也是新时代我们国家要提出文化创新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153.png

苹果的果冻电脑创新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200.png

设计中的几何学


【文化对形式的超越】微信图片_20230411152253.jpg

在方教授看来,文化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是一种柔性制度体系,是一种选择机制。文化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外化和显现。文化存在竞争,但他同时也是生产力。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达,方教授以菲利普·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和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为例展开,这两个建筑都和传统教堂有着精神上的联系,都十分重视自上而下的光线效果,这都是教堂设计的文化创新,但其中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教堂的不同解读和诠释。即使是一双简单的筷子,中日韩三国也有不同的细节差距,日式的筷子是尖头的,强调可以戳;中国的筷子是圆平头,强调夹;而韩国的筷子是很细的扁铁条。此外,筷子还有不同的装饰物,以适应不同就餐场景需求,可以看出装饰具有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进一步定义的作用。方教授认为,文化有意思之处便在于,即使是同一个思想原则,当它落下来寄生于不同国家土壤上的时候,就会生发出自己的内容。


菲利普·约翰逊的水晶教堂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258.png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01.png

不同种类的筷子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文化十分重视,但与此同时,方教授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认知偏差。从对祥云图案的过渡使用,到春晚舞台的符号应用等案例,都可以看出我们对文化还存在着符号化的误解。文化的抽象性通过符号得以显现 ,但符号本身不等同于文化。以希腊和罗马的神庙为例,它们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区别。但从平面图就可以看出,希腊神庙是环廊式的,室内空间较小;罗马神庙则是前廊式,室内空间较大。这与他们的宗教行为密不可分,希腊神庙往往在场地中央,信徒是绕圈走的;罗马神庙布置于场地的尽头,有明确的正面,所以罗马的广场设计也强调轴线。而埃及的神庙是层层内收的,强调空间序列的优越感,以突出法老的神秘感,这与埃及人对天文学知识的掌握也有所相关。这些宗教建筑凸显的才是真正的宗教文化。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04.png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神庙


中日的园林对比中,也能看出不同文化的痕迹,方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日本园林强调植物的修剪,给人更强的人工化感觉;中国园林更强调山野之气,尽可能地消去其人工味道。日本园林的门是连续性的线路中的一个节点,强调路径的连续性;中国园林的门以月洞门为代表,强调门两侧的差异性,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联系点。日本园林是静观式的;中国园林强调游走于山林之间,有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大的造园理想,即所谓“别有洞天”。此外,从豫园内的“引玉”、“流翠”牌匾,到其镇园之宝玉玲珑的“瘦、漏、透、皱”,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抽象性——我们的审美对象有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而是事物之间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07.jpg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10.png

日式园林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13.png中式园林


【文化创新的实质和源泉】

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对文化精神的抽象继承与语言发展。方教授以高台寺的遗芳庵茶室和桢文彦的普利兹克奖作品螺旋体大厦为例进行了分析。遗芳庵茶室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审美,在一个小体量的建筑中用不同材料营造了数个屋顶。螺旋体大厦尽管大量采样了钢琴线、锥体等西方人的形式语言,但和遗芳庵放在一起却有着强烈的精神联系——他们的组合关系十分相似,是一个文化精神抽象继承的典型代表。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16.png

螺旋体大厦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10.png

高台寺的遗芳庵茶室


方教授接着介绍了慕尼黑安联球场外的景观设计,它充分利用地形和路径来组织人流,营造了一种很有朝圣意味的人流场景,同时也对停车场的坡地地形进行了巧妙利用,这就是“懂文化”的设计。上海的大世界是方教授内心的一大遗憾,该地城市民国时期上海的地标性场所之一,彼时人流如织。它的建筑中西合璧,用庙会的逻辑进行设计,路径放置于外部,内部形成了一个大舞台,营造一种边走边看的意境,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如今它被作为保护建筑包裹起来,门可罗雀,失去了其固有生命力,这是值得每一个设计师思考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22.png

慕尼黑安联球场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328.png

往昔的上海大世界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日常生活。方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语的故事,这是一种语言学家发明的通用语言,以消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沟通障碍,但因为缺少应用场景,也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发展,渐渐地已经式微,无人问津。方教授分析说,中产阶级的兴起让文化发生了从精英、宫廷生活到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向。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从而才能诞生《伊丽莎白二世》、波普艺术等。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34.png

中产阶级的兴起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41.png

卢西安·弗洛伊德《伊丽莎白二世》


【设计与创新】

创新有许多路径,“系统+思维”可能是一个十分有参考价值的观察视角。方教授提示说,“系统”的概念是否重要,它是人构造出来的抽象认知 ,目的决定了 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系统的创新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困难的要素创新,这往往是革命性的成果;另一条是关系创新,它相对简单,更适合大多数设计师去努力实现,设计就是要改变系统中的关系。共享单车和打车软件便是最典型的关系创新案例。

方教授以自己多年从事设计的经历表示,他强烈体会到用户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即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是用了什么才知道。对于物的需求往往并不是真的需求 ,真正的需求是物所指代的那种感觉。这就要求设计师对物的形态进行抽象,从而真正触摸捕捉到用户的需求。这也是当代艺术的重大变化,它更多地营造生理心理上的奇妙感受,给人以丰富的特殊体验。方教授建议可以去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路径。对于特殊性的表达并不会损害我们对一般性的认知,反而会加深我们对一般性的认知。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43.png

埃利亚松《公共天空》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46.png

埃利亚松《社会明镜》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48.png

西扎 保·娜瓦餐厅


方教授最后说,文化创新是这个时代一个很自然的命题和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政府的战略要求。设计在文化创新中扮演着主力角色,设计师要从更深的底层逻辑出发去理解文化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把我创作方向和创作路径。他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地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创作和研究,他相信未来的发挥空间无比开阔,设计将大有可为。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51.jpg

精彩问答

微信图片_20230411152854.jpg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对于设计者自身的审美无功利性和满足甲方的需求这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方晓风:设计的确有服务属性,但它和一般的服务业有所不同。甲方找设计师的目的是提供创新的解决问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审美无功利性可能只是个人审美偏好上的倾向,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这种倾向的优先级可能并不会在很高的位置上。形式语言的选择要服从更大的目标,手段和审美样式的选择只是众多实现路径中的一种可能性,这不是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同学B:我们在进行文创设计的时候发现我们的目标受众需求并没有预想的大,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方晓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把握在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当下我们经常把东西做成礼品,而没有做成真正的日用品。我们用做礼品的角度和做日用品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产品的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和得到的结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开发者、主导者,设计师需要自行思考产品的定位。


同学C:我的研究课题是“海派园林”,请问上海的海派园林和中国的传统园林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方晓风:你首先要对海派园林进行准确的定义。我反对单纯从环境设计元素出发进行研究,这只是它最表层的方面。例如你可以考虑园林的原主人、建园的背景,园林内的生活形态,与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差异等等。环境设计元素是服务于这些更基本、更基础的问题的。做研究不是先贴标签,我们需要先回答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做好深入研究。


学术支持及校对:程雪松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微信图片_20230405093517.jp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微信图片_20230405093521.jpg

微信图片_20230411153315.jp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