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攻全守——拓展水墨人物教学新维度

2023-05-19

640.jpeg

2023年5月5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王晓辉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全攻全守——拓展水墨人物教学新维度”的讲座。王晓辉教授在此次讲座中介绍了他全攻全守的教学实践理念,意在探讨多元艺术语境下的水墨人物画教学应如何面对图像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考“后徐蒋体系”下人物画学院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搁置“中西融合”的历史限定而探索、展望多种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艺术素质,拓宽人物画艺术的新维度。


【全攻全守概念含义及教学思考】


640-1.jpeg

由“徐蒋体系”(徐蒋模式)开启现代性转型,到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轨迹同步进行的“后徐蒋体系”,现代水墨人物画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其独特的阶段特征。王晓辉教授认为,水墨人物画是从中国自身艺术场域中生发出的具有本土经验的艺术探索,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艺术现象。在中国当代艺术愈发强调自身文化立场的今天,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性”的一种体现,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当今的艺术教育与创作实践的现状,是需要重新深入的认识,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640.png

王晓辉教授的早期作品


王晓辉教授介绍说,水墨人物画探索重点是聚焦于实现水墨转换中的“全攻全守”教学与创作实践。“全守”是指兼顾水墨人物画的多重传统因素,从中吸收、借鉴、转换。“全攻”是指削弱不同实践方向和艺术形态的边界区分,全方位地学习、探索,走出无效传承的学术弊端,展望多种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艺术素质,最终实现艺术探索出新的自律性发展,拓展“后徐蒋”时代当代水墨人物教学新的维度。


【全攻全守的具体呈现】


“全攻全守”是王晓辉教授近二十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专业教学的阶段性总结,是在“徐蒋体系”与“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以“后徐蒋体系”下的水墨探索为目标,逐步形成的一套教学框架。具体呈现为“两个目标”“三个视点”“四个要素”“五个问题”“六条途径”。王晓辉教授在讲座中一一对其进行了解读。

640-1.png

王晓辉教授的课徒稿


两个目标,即全攻全守概念下的水墨转换与探索出新,也是转换与探索中求得攻与守。三个视点,即古今、中西、内外,指在古今、中西形成的宽广复杂的知识、图像、思想体系中去思考和理解水墨人物画的传统与现代性、中西融合等问题。由此在时代背景、现实场域与个人内心空间的想象、欲求中找到水墨表达的结合点与切入口。四个要素,强调从造型、笔墨、材料、观念四个层面思考构成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关键所在。五个问题,包括经典传承、感受挖掘、形式探索、语言拓展、个性表达。此五个问题贯穿于工作室教学的始终,既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同时也相互联动、互化,以此触类旁通,多方面促进、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六条途径,通过传统临摹、素描写生、水墨写生、下乡考察、手稿记录、系列创作等多门课程的环环相扣、相互弥补,分周期针对不同问题,如造型感觉、笔墨能力、思维转换等展开专题训练。

640-2.png

“全攻全守”的阶梯性教学框架


对于“后徐蒋体系”下人物画的教学,王晓辉教授着重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人物画的学习要避免过早的程式化,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要有别于复制、重复下形成的“技巧”;二是传统的高度是难以逾越和重现的,因而今日对于传统的敬畏与学习,是用来判断当下艺术实践的,并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过程;三是现代语境中的水墨人物画,是更加接近于绘画艺术,而不仅仅中国画内的一个话题。探索与表达,“缺什么就去补什么”应成为人物画学习的常态。

640-3.png

王晓辉教授对教学探索的思考


王晓辉教授指出,以上教学框架正是基于此,一方面延续了“徐蒋体系”中的已有话题,包括如何理解素描的作用以及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同时也在“后徐蒋体系”之下提出了新的思考与问题,以拓展人物画教学新的维度。重点聚焦于水墨转换的可能性,深入探索相关领域的发展脉络与外延空间,形成了阶段性、综合化的教学轨迹。对于水墨人物画的学习来说,传统是底色、融合是成色、个性语言是特色,“全攻全守”则是水墨人物画由现代性转向当代性探索的重要路径之一。



【个人创作、教学思考与探索】


640-2.jpeg

王晓辉教授表示,他从70年代未开始接触中国画,人物画的学习自始不曾间断过,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他伴随现代人物画的发展而一起在成长,也经历了从“徐蒋体系”进入“后徐蒋体系”,由写实走向“具象水墨人物”的实践转向。40年间中国画概念的外沿拓展,发展中的现代与当代水墨在不断触探笔墨底线,变化与成长成为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期间对中国画的问题反思一直体现在王晓辉教授的水墨意识中,问题的发现来自于现实的变化——当已有的笔墨语言无法实现对当下现实的有效传达,面对存在而陷入失语状态时,画家必须坚持多维的持续性探索,通过作品来寻求答案。

640.png

王晓辉《海天情》

640-1.png

王晓辉《正月跑驴》

640-2.png

王晓辉《战争日记》

640-3.png

王晓辉《世纪行》

640.png

王晓辉《石破天惊》

640-1.png

王晓辉《呼吸2003》

640-2.png

王晓辉《丽日佳人》


就这样,“人物基础造型训练”“人物写生课徒稿”“主题性创作”“水墨手稿创作”“非主题性创作”以及“大写意”“水墨探索”成为王晓辉教授不同时期交叉运用笔墨,交叉体验笔性,交叉换位感受等表达过程的主要方向。也是个人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状态、践行“全攻全守”思路的具体表现。

640.jpeg

王晓辉教授指出,以上区分并非是彼此隔绝的状态,水墨人物画如不在造型观念或审美观念上有所突破,而是一味的重复自己,那么画家其实是充当一个熟练工的角色。此外,架上绘画脱离不了技术性表达,水墨的工具与材质是独一无二的,笔墨应用有两难:其一,高效的技术传达会固化语言形式,程式化的笔墨只会刻画熟悉和有把握事物;其二,低能技术会反制个人艺术观从而丧失个性语言成长。如何绕过两难境地,每一代艺术家有着不同的选择。针对此,日课写生、日课大写意作为一个持续的“水墨动作”承载了自己对于不同人物对象的瞬时情感体察和阶段性的笔墨思考,这些积累也转换至以人物为主题所做的多向创作尝试中。这一方面反映在主题性创作中对于个人表现和形式语言的深入思考与多样尝试;另一方面也为非主题创作注入了对于现实的体验和反思,为人物刻画带来鲜活的“表情”。

640-3.png

王晓辉《太行秋阳》系列一

640-4.png

王晓辉《高地》系列

640-5.png

王晓辉《红色穿越》


近二十来年,王晓辉教授持续进行了“微水墨”写生创作,从微型作品入手,这一方面是对前二十年中大尺幅人物画创作做技术性反思与补充,另一方面也是针对人物画创作“假大空”的时弊做个性化修正。他认为生活中遇到的小人物、小角色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脸谱,笔墨若不能与平淡兼容就会变成空洞的水墨陈词。写生作为一种不可以复制的创作状态,摆脱先验的笔调和感觉,避免熟练化,才是写生的意义所在。至于“手稿”与“脏墨”以及三年来的“冠状物”“手语”“乱红”系统组画则更似自言自语的水墨表达,通过不断积累自己水墨运用与转换的经验和能力,使水墨更加贴近当下的生活日常。

艺术与生活紧密相关,王晓辉教授结合自己的绘画与人生经历,展示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主要分为主题创作和个人非主题表达创作。他指出,不管进行何种类型的创作,在素描、写生等问题的基础上,都要学会把看到的现象转换成要表达的内容,创造最好的自己和作品,这是一种自然的创作欲求。


王晓辉教授的水墨探索

640.jpe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您如何看待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进行创新?

王晓辉:我习惯把“创新”叫做“探索创新”,我认为“新”是探索出来的,绝不是一朝一日为新而新。我说的“全攻全守”和“创新”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今天的评判标准和几十年前的评判标准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把传统的观念、技术、理解转换成当代的,把传统的笔墨转换成今天审美的要求。


同学B:请问您如何看待个人语言挖掘和地域性之间的矛盾?

王晓辉:环境对于艺术家会产生影响,这是全世界、全画种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客观存在。如果画家的笔墨无法形成笔性,过去的技术跟不上当下的观察,就会产生矛盾;但如果你抛弃过往经验,面对山水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不存在这一对矛盾,仅仅是绘画水平高低的问题。我认为个人语言挖掘和地域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你所说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观察体会不够充分。


学术支持及校对:范墨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