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

2023-05-15

640.jpeg

2023年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王林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结合独特的国情与市情、文化与风貌、特点与特色,高质量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必然成为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高品质提高、高品位提升更是体现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的核心内容。在此次讲座中,王教授结合近年来城市街道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等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高质量提升的创新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探索设计、管理、治理相结合的微更新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探讨如何以精细化城市设计、人性化街道空间,提升城市街区风貌、提高文化休闲消费,激活城市空间活力,塑造人民性共享空间,以高质量更新、高精细管理、高品质激活的公共空间微更新,践行人民城市目标。


【公共空间与国外城市经验借鉴】

640-1.jpeg

公共空间有广场空间、绿化空间、建筑外部空间、公共设施附属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等类型分类。王教授建议同学们要拓宽对公共空间的定义,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对各种城市公共空间施加积极正面的设计影响。目前我国也已经不再以城市扩张为基础,进入了城市更新的时代,更需要设计师在其中的深度参与。她列举了一系列国外城市空间更新的先进案例,以启发同学们的思考。

640.jpeg

640-1.jpeg

伦敦是上海对标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著名的泰特艺术中心是由发电厂改造而成的当代艺术美术馆。王教授指出,泰特美术馆的设计和城市的滨水空间呈现出紧密相连的开放状态,其底部可以24小时通行,而顶部的餐厅也独立开放运营,成为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在泰晤士河两岸空间的更新塑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号召两岸的产权所有人开放私人空间,将滨水空间贡献给民众,从而打通岸线,被称为“伊丽莎白女王道”。可见,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更好地服务全体市民,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要主题。

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聚集了以哈佛和麻省理工为代表的诸多优秀大学。波士顿的老城被称为“剑桥镇”, 波士顿在中心城区的滨水空间南岸规划了艺术空间、经济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等场所,今天这里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市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和企业。王教授强调,虽然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出建筑大师的时代才刚刚到来,因为以前往往是大规模地批量生产建筑,而如今却是精细化的时代,“城市更新永远在路上”。


【上海的街道景观精细治理实践探索】

640-2.jpe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以满足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在国家战略的指导和人民的需求下,一系列规划应运而生。

《上海市城市总体现划 (2017-2035年)》提出,将黄浦江打造为世界级城市会客厅,苏州河打造为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一江一河建设方面也陆续出台相关规划与条例,例如《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苏州河沿岸地区建没规划(2018-2035)》、《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等,可见一江一河建设面临更高要求,要在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基础上精益求精。王教授接着通过四个案例,介绍了高质量视野下城市品质提高、品味提升的上海微更新实践。

结合高安路“一路一弄”的城市更新项目,王教授分析了城市街道微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王教授首先通过分析发现,城市街道微更新存在着以下问题:街道景观设计编制要素不全面、不精细;街道设计方案刚控有余指导不足,无法应对动态更新;街道设计的多部门制定、管理与实施主体不衔接;街道城市设计实施机制不健全,缺少长期可持续性。因此,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协调与多元、刚性管控与柔性引导的关系,是街道精细化治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640.png

高安路西界面负面清单图示


王教授提出,精细化的街道城市设计,一是系统思维,递进引导,进行整区域、分街道、到建筑的导引;二是整体思考,问题导向,进行地毯式、多界面、全方位的研判;三是精细思维,要素细化,进行分类型、全要素、更精细的设计。系统化的街道精细治理,一是专业思维,依托专业力量刚性管控与柔性引导相结合。二是治理思维,多方共治、社会参与、过程管理。三是智慧思维,进行智能化管理,长效管控动态,提升治理效能。

640.jpeg

640-1.jpeg

具体到设计方案上,在淮海路和高安路的交界处,由于历史风貌区的人行道较窄,常年存在非机动车无序停放侵占人行空间的问题,王教授和街道、上海图书馆多方协商将绿化“立体化”,还路于民,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共同治理的典范。把一些可以拆除的围墙进行拆除,从而让一些小弄堂更加宽敞明亮。对于此处的建筑,王教授大部分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态度,恢复其历史样貌,强化历史元素,其实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640.png

精细化街道城市设计多元主体共治过程图示

640-1.png

递进引导的过程


案例二是“武康大楼城市地标精细化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地标的武康大楼一直吸引着人们打卡拍照,但此处特别的六岔路口交通情况却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各种需求,王教授与区政府交警部门联动,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拓宽了人行道路。同时配合立杆、箱体放置、绿化调整、店铺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整个区域的精细化设计。这些案例引发王教授对于“人民街道人民建、人民街道为人民”,“以人为本”而非“以车为本”,“同一设计”而非“统一设计”,“引导公众”而非“不断整改”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640-2.png

【上海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探索】


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是创造高质量更新、高精细管理、高品质激活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环节。王教授介绍了城市滨水区域更新设计的原则,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空间的公共性,创造连续、开放,公共的滨水空间;设施的服务性,提升生活休闲游憩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多样性,建设功能复合、多元包容的城市腹地;风貌的特征性,强化风貌特色塑造、历史保护与更新;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丰富多彩、文化交融的滨水活力;景观的舒适性,提升滨水景观的精细设计与建造品质;生态的复合性,塑造韧性安全、生态有序的滨水空间;交通的人本性,建立以人为本的滨水交通空间与组织。

640-2.jpeg


王教授以“虹口北外滩苏州河滨水空间更新”为案例展开讲解。在这段长约900米的河畔,矗立着浦江饭店、上海大厦、上海邮政总局、中美信托大楼、河滨大楼等历史建筑,以及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等重要通道,但这段坐北朝南的滨水空间的品质却亟待提升。通过现场调研,王教授发现此处虽然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缺少展示手段;北苏州路车流量很小,占用了宝贵的空间;人行道的灌木丛生、存在断点。根据以上特点和问题,王教授提出了“共享街道,河畔客厅”的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了人行空间的营造、观景平台的建设、滨水驿站的设立、“世纪同框”打卡点的设置、管线的再布置等以“共享、贯通、活力、协调”为主题的十余个子项目。



案例四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段滨水空间设计。随着苏州河两岸滨水空间的贯通,华政校园让出了1.5至4米的宽度。但市委市政府对此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建设一个开放的校园,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居民日常活动。为了将有历史底蕴的校园美景和苏州河畔景观更好地结合起来,王教授和安墨吉设计团队一起进行了系统研究。作为一个百年校园,中心大草坪和围合院落是其空间特色。王教授遵循它的空间主轴,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设计了“华政十八景”,讲述“百年名校、苏河明珠”的故事,开放校园公共空间、恢复历史风格、保护古树古木、塑造四季景观,获得了老教授们和广大市民的一致肯定。


640-1.png


王教授最后分享了她对人本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思考——步行核心、多元共治、空间共享。要精细城市设计,建设人性化公共空间;要塑造街区风貌,提升艺术性文化消费;要激活城市活力,塑造人民性共享空间。她认为要把城市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怀有一颗艺术创作的心灵去进行高质量的更新、高清晰的管理和高品质的激活,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人民城市目标。


640.jpeg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 &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640.jpeg

640-1.jpeg


同学A:请问武康大楼及周边目前的城市状况和打卡效应是否满足您对该设计的期望?

王林:我十分满意该设计,这需要历史的机遇。当时我们首先对商铺进行了改进,做了街角的绿化结合店招店牌,展示出城市的公共空间。后针对此处多发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我们又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可以说这是切实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少不了区政府的牵头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这是城市治理设计方案能落地的必备要素。设计师首先要有设想、有热情,然后想办法说服别人,由设计来激发人们对此地的想象力,有时候甚至能取得比预想更美好的效果。


同学B:上海的城市微更新项目可能缺少一些艺术性,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恰当地在其中引入公共艺术?

王林:例如老旧小区、桥洞桥底等处的改造,一是要真正做出好的设计,二是要想办法去说服对方,告诉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提供公共艺术的方式。这个过程可能是充满艰辛的拉锯战。也许老百姓不能接受最超前的方案,但能从几个备选方案中吸收多个部分元素,经过设计师的修改完善后再与老百姓讨论,才有可能达成一致。这就是公共艺术和艺术不一样的地方,艺术彰显自我,公共艺术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公众对艺术项目的认同。我相信公共艺术一定会在未来的30年内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同学C:请问应该如何理解“建筑可阅读”的概念?

王林:建筑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被设计的,而当经过多年之后,建筑本身就成为了一段故事。例如张爱玲等名人曾在武康大楼内居住,这就是建筑本身的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建筑的各项信息以某种方式公共传播,为普通百姓和参观游客提供内容。城市是由一幢幢建筑组成的,建筑是最生动讲述城市历史文化的场所,所以我们说“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我期望大家能把所学的知识、对美学和艺术的热爱、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带到未来的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推行我们的艺术,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同学D:请问我国的工业遗产更新改造项目和国外相比是否存在差距,未来上海的城市更新还存在哪些可能性?

王林: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对苏州河及黄浦江两岸的仓库和厂房制定了保护计划,才有了今日的工业遗存。此外,还有M50的创意产业改造,上海美术学院的宝钢校区厂房改造等经典案例。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对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现代工业的转型过程之中。由于我们的制度优势,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健全机制,将会有更多的优秀工业遗产改造机会。


学术支持及校对:李永浮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图片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图片


图片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