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与诗

2023-06-26

640.jpeg

2023年5月19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陈平先生应邀在“上美讲堂”开讲“梅与诗”。在此次讲座中,陈教授遴选了历代的画梅名家,并分享了他的梅花写生、梅花创作和新编杂剧《孤山梦》《罗浮梦》。在他看来,梅花与诗歌均可借物言情、托物言志,更将梅花作为高洁、傲岸的人格化的象征物。


第一部分:【古人之梅、之诗】

640-1.jpeg

梅花早在《诗经》中就有描述。陈教授谈咏梅诗从南北朝的陆凯开始。


陆凯《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陈教授认为,此诗短小精湛,诗名看似与梅花没有直接关联,但确是咏梅的佳作。此诗表情达意一目了然,读来朗朗上口,既包含对友谊的珍视,又不失生动逸趣,当为传世名作。他推崇北宋诗人林逋,称《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极品。


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该诗描写细腻,得益于作者几十年在孤山植梅、养梅的生活,写出了梅花的不凡品质,且诗人在精神上与梅花无间契合,影响深远。后来词牌中的《暗香》《疏影》等都得之于此。

接下来又详细分析了宋代画家杨无咎的《四梅图》,认为该作将梅花的未开之态、欲开之态、盛开之态和将残之态表现得极为到位。


截屏2023-07-17 15.40.02.png



杨无咎《四梅图》之未开之态(左)

杨无咎《四梅图》之欲开之态(右)


元代画梅,王冕最负盛名,并世无出其右。他在华光、扬无咎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开创了“繁花密蕊式”的风格。无论在图式、表现技法以及诗书画印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墨梅画的新高度,成为后世之典范。


王冕《<墨梅图>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陈教授认为,此诗无一字写梅,又无一笔不是梅。诗之妙在于能补画之不足,能更深入地展现画家的理想、境遇和生活状态。王冕的性格亦如他笔下的梅花,有浩然正气,所谓“画如其人”便是如此。只是不知是梅花的气节影响了他的性情,还是自己与梅花同样的品格而独爱梅花。正是他的孤傲和冷峻,后世才得以看到世间最灿烂的苦寒之花。

值得注意的是,王冕的作品有一种清冷和寒气,其高古之姿,最为人所钦佩。

640.png

王冕《墨梅图》 

640-1.jpeg

王冕《南枝早春图》(左)

王冕《墨梅图》(右)


明代的陈录受到王冕的影响,也是一代画梅名手。陈教授通过多幅作品的局部分析了陈录利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梅瓣似雪的状态。


640-2.jpeg

陈录《烟笼玉树图》(左)

陈录《万玉争辉图》(右)


陈教授认为,历代画梅者众多,但具有强烈个性者并不太多。清代的金农算是典型代表,他以写梅来写自己,颇见性情,但圈点不如王冕严谨,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截屏2023-07-17 15.44.05.png

金农《墨梅册》



金农《墨梅》题画诗

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

 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候不开门。


金农《题画诗》

一枝两枝横复斜,林下水边香正奢。

我亦骑驴孟夫子,不辞风雪为梅花。


金农《题画诗》

老梅愈写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在读到金农的诗作时,陈教授提示品读者注意三点:其一,注重画家心境的描写,如以园外车马喧闹反衬画家内心的沉静与避世;其二,古人写诗有时很见性情,在平仄押韵上,时有不够严谨之处。其三,以物喻人,如梅花与月色相映,亦真亦幻,重在人格的凸显。努力挖掘诗作的意境内涵,可以大大提升对梅花、对诗、对名家的理解。此正是文人画的高妙之处。

提到清代的汪士慎,陈教授尤其激赏他“尚留一目看梅花”的状态,瞽目之人,完全是写心中的梅花,假如局限在梅花的理法和结构上,往往得不到文人画的真谛。

640-5.jpeg

汪士慎《梅花图》


最后,陈教授讲述了吴昌硕如何以篆籀之法写梅,“画气不画形”,又谈到了“梅花忆我我忆梅”的画人情怀。


吴昌硕《墨梅图》题画诗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何时买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640-6.jpeg

吴昌硕《墨梅图》


第二部分:【以梅入画,以梅入诗,以梅入戏】

陈教授访梅三十载,如今这一雅好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年年访梅,年年感受却不同。陈教授介绍说,他喜欢野梅、村梅,喜欢岩石旁、篱笆边、溪畔边的梅,它们不加任何修饰,最自然、有趣。访梅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和诗作,并节选了2012年的部分写生作品和诗草,以及上元佳节时几首新作,与大家分享、共勉。

640.jpeg

陈平《梅花写生》

640-1.jpeg

陈平《暗香》(左)

陈平《疏影》(右)

640-2.jpeg

陈平《万玉争辉》(左)

陈平《梦里几相寻》(右)

640-3.jpeg

陈平《勾留在僻岑》(左)

陈平《清晖映素华》(右)

640-4.jpeg

陈平《苍虬逗月光》(左)

陈平《初雪》(右)


【梅花诗】



陈平《孤山》

和靖坟前冷雨微,寒枝小蕾未芳菲。

空蒙浅碧湖山处,不再仙人放鹤飞。


陈平《客石梁》

轻车绕岭向天台,转步云中策杖来。

足底喧流疑接汉,崖头喷雪似行雷。

石梁跨作山窗启,萧寺看摹画壁颓。

几度飘然春日里,相期梅下待花开。


陈平《正月十四塔头寻梅》

破雾出轻车,浮云没世华。岭长逾五里,村小只三家。

扶杖寻梅树,绕枝搜玉花。寒中仍密蕾,尚待暖风斜。


陈平《岭头寻梅》

迭峦如屿海云间,踏岭吟哦扶杖攀。

寻故野梅仍蕾瘦,画人犹怨暖风悭。


陈平《国清寺问隋梅》

问得禅僧梅欲绽,忙来又见雨烟迷。

蕾攒画底催花放,鼠叫枝间若鸟啼。

顾影都为名太古,复吟犹恨韵差低。

徘徊眺有疏姿上,几点冰珠似梦栖。


陈平《别隋梅》

几寻梅蕾盼芳菲,未见花开不忍归。

梦扫月尘飘玉屑,枝收万点作春辉。


陈平《自写》

爱着绵袍裹格巾,若虬老杖便随身。

访梅可与僧为伴,行踏犹如隔世人。


陈平《二月十八日再度西山访梅》

遍访梅姿十数年,凝看相对两依然。

江南几往迟花发,寒径频临弄雨绵。

纵有暗香浑若梦,犹思笔墨可通禅。

一龛句敛诗成册,欹枕光阴疏影眠。


陈平《己亥年上元园中写梅》

其一

又见小园梅,此间梦几回。上元佳节逐,连雨怕风摧。

湖畔涛声涌,亭边玉珠开。踟蹰疑若雪。冷香作画胚。

其二

久病年初愈,疾腮转旧标。雨中知冷浸,风底乞寒饶。

隔窗临玉雪,暖屋染冰绡。月隐彤云密,香凝沁墨娇。


陈平《正月十六日南点园写梅》

其一

梅影园中冷意殊,花间冻雨卦晶珠。

湿云欲豁随毫色,淡墨清痕引兴濡。

其二

空蒙带雨细如烟,冷蕊含苞若梦牵。

点点冰珠先岁始,笔头濡墨众花前。


陈平《感怀》

五分诗癖二分狂,剩有三分为画忙。

谁解虚名多是累,世间轻薄费思量。


陈平《题雪梅图》

几树横斜带雪寒,冰花冻蕾影团圞。

从云合散凝晨曜,瑶洁琼辉一处看。



陈教授在展示自己的梅花写生和诗作时提到,写诗及绘画创作时,技巧固然重要,但用情要真切,用意要凝练;诗文和绘画一定是有感而发,在深入体认自然的过程中,可与经典作品对话、与古代名家对话,最终要融入画家个人的理想和品格。


【新编杂剧】

《孤山梦》是陈教授借宋代诗人林逋“植梅为妻,养鹤为子”的故事,杜撰了林逋与邻女梅娘自幼青梅竹马、情致意深的故事。该剧体现了他多年来访梅、探梅、寻梅的爱梅情怀,并将画友一髯(何加林)、懒陀(月真)编撰到剧中。全剧分四折:第一折用“鱼模”构爱梅之情;第二折用“皆来”构赏梅之情;第三折用“齐微”构护梅之情;第四折用“先天”构寻梅之情。是剧首演于恭王府大戏楼,以昆腔笛韵幻化出一场似梦似真,又似文人雅集唱酬的逸事,恰与陈教授在中国美术馆的《费洼山庄》大展融为一体。

整部剧结构复杂但层次明晰,既展现了画家内心对林逋高华的人格、充满诗意雅韵的生活,以及爱梅如痴的钦佩与向往,也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与之隔空对话,使得千年的文人脉络得以延续。  

640.png

2011年《孤山梦》在苏州梅花节上的演出剧照


《罗浮梦》以山水诗鼻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为主角展开。故事讲述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游历山水,偶遇一浣纱女,渐生情愫,奈何浣纱女已许配别家,谢灵运心生惆怅,饮酒入梦。梦中到了距永嘉千里之外、传说中的罗浮仙境,在梦里遇一与浣纱女长相一模一样的道姑,两人吟诗作对,游历山水,好不快活。正高兴时被一阵风吹来,酒醒,梦醒。谢灵运看眼前景即是梦中的罗浮仙境,梦中道姑亦是浣纱女真容,又想到现实中与浣纱女也终不可能,遂将此龟蛇山改名为“罗浮山”,并做一赋名“罗浮赋”。

在整部戏中,陈教授延续了传统戏剧的构成元素,又以画家兼诗人的视角加以拓展。续写历史人物的轶事,情感描绘细腻,使得故事结局完满而动人;故事的结构布局又在亦真亦幻的情绪中展开,展现当代人文学者对历史、对文学、对艺术思考的崭新维度。

640-1.png

《罗浮梦》首演海报

640-2.jpe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通过您的讲解,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您认为应该如何入门诗歌创作?

陈平:我主张博学教育,全面发展。首先要“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浑然打通。学习诗词创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积累中就会渐渐地对诗词的起承转合、格律用韵有所感觉。我的写诗经历也开始于20多岁,从元人小令入手,然后再回去研究诗和曲,层层递进。

我建议大家先阅读王力撰写的《诗词格律》(了解诗的理法和规范)、清·汤文璐编的《诗韵合壁》(了解诗家语和取材)、喻守贞编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了解诗的运用和妙处),这三本书就足以入门了。


同学B:以您的写生作品为例,谈谈您观看自然的方法?

陈平:我的写生并不依赖于对象本身,而是将对象作为一个媒介加以转换,是五分形象、五分写心(或六分形象、四分写心),基本上属于对景创作。借写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对景创作的同时加上自身的灵动性。诗词也是这样,一半借景,一半写我自己。我的写生也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笔墨记录,二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件小事,都可以成诗。



学术支持及校对:史晨曦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