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风解读

2023-10-14

图片

2023年9月15日,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白砥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王羲之书风解读”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白砥教授介绍了王羲之“千古书圣”称号的由来,解读与梳理其书风构成,以及对后世书法家的深刻影响,表述书法传统的“载道”本质,以证明创造(变化)为书法之“道”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千古书圣”王羲之】

图片

白砥教授首先展示了康有为的《殿试状》和英语书信作品,这两件作品都符合大多数人的基础审美感觉,白砥教授指出,这是一种比较粗浅的书法理解,几乎所有中国古代文人都有能力创作出这种水平的书法作品,真正的书法赏析显然需要更加深入一层。我们今天看到的书法史仅仅是几十个书法大家构成的一部历史,“千古书圣”王羲之毫无疑问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王羲之,字右军,生活在公元四世纪,他的作品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影响。如果仅从朴素的审美角度来说,王羲之的作品和普通人所理解的拥有直观基础美感的书法有所出入,因此值得我们用更深刻的思考去体验和理解。

图片

康有为《殿试状》(局部)


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宋代书法家米芾也在《题兰亭序》卷中写道:“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这也奠定了《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梁武帝与唐太宗皆为尊儒的皇帝,他们都对王羲之的书法赞赏不已。梁武帝评价其作品“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以“尽善尽美”概括王羲之,王羲之自唐代始成为书家必学之宗,王羲之“书圣”的历史地位由此确立。

图片

宋 米芾《题兰亭序》卷

图片

唐 李阳冰《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局部)


王羲之被称为“千古书圣”,与其身处的历史时代和自身成就密不可分。一方面,两汉之后,清代碑学之前几乎没有较大的篆隶书家出现,篆隶式微的历史现实为行草大家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另一方面,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从旧体笔意出发破古开今,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强化了毛笔笔锋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并将之拔高到至今无人超越的地步,可以说“千古书圣”当之无愧。


【书以载道】

图片

“道”是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所在,是宇宙自然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艺术的审美和传统文化都受到“道”思想的影响,后世的儒道释三家都对“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伸拓展,发展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例如道家的“用反”与儒家的“过犹不及”都可以看作是“道”思想的体现。古往今来的众多书法家都以“道”为自己的创作追求,例如汉代蔡邕在《九势》中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王羲之本人也曾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写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

图片
图片

白砥教授指出,尽管我们对王羲之的“书圣”评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角度看,“道”体现的方式、品格有很多种类,王羲之书风也不能涵盖书法体“道”的所有形式与境界。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品》在诗歌范畴内概括了诗歌美学的24种品格:“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完全可以引用于书法审美。




图片

《张迁碑》风格雄浑奇拙

图片

怀素《千字文》风格淡逸

图片

白蕉手札风格秀逸


书以载道,要从“道”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传统,而不是从王羲之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传统,学习北碑、汉碑、金文、甲骨文也是学习传统。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写道:“司空表圣之《二十四诗品》,其有益于书也,过于庾子慎之《书品》。盖庾‘品’只为古人标次第,司空‘品’足为一己陶胸次也。此惟深于书而不狃于书者知之。”中国美院书法专业的开创者陆维钊先生也在《中国书法》中写道:“至于美术的书法,则正如诗歌、绘画一样,是人生之一面,与人生不可分离,故吾人品鉴,亦可适用。沉雄、豪劲、清丽、和婉、端庄、厚重、倜傥、俊秀、浑穆、苍古、高逸、幽雅等。”是“道”的思想在书学中的体现。


【王羲之书风的构成】

图片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他在年少时跟随自己的姨母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看到了李斯、曹喜、钟繇等人的碑刻后“顿悟”,开启了自己的书法探索之路。

图片

王羲之作品一览表

图片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约51岁)

图片

《丧乱帖》(约54岁)


王羲之的作品深受梁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帝王的喜爱,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许多摹本、刻本、临本,其中的摹本最有价值,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系统地对王羲之进行研究。目前所知的王羲之作品有近一百件,但其中创作年份可考的仅有十余件,且均为其50岁之后创作的作品。普遍认为,《姨母贴》是王羲之的早期作品,白砥教授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片

王羲之《姨母贴》


《姨母帖》是最能表明王羲之创变过程的书作,它反映了王羲之“承古开新”的创变轨迹。一方面,它古意犹存,用笔体式存有旧体笔意,旧体笔意即指自秦汉以来日常所写隶或草书所有随笔而出的书写习惯,少提按,但不乏力感,尤以汉简书最明显。《姨母帖》透过这种旧体笔意而有纯朴、自然、真率的审美特性,但《姨母帖》所有的古意,与逸笔草草的汉简或楼兰文书等已有明显不同。王羲之在率意之中间有含蓄、凝重的感觉,使此作在格调上高出了许多。另一方面,它是新法伊始,率意之中得凝重。这与王羲之尝试新的用笔法有关。从意识上看,东晋时代文札多率意,王羲之能在率意中间入有意,以至线质不趋流俗,故而有凝重感。倘使不具备藏逆而任笔为体,《姨母帖》恐怕难有这种深沉的魅力。

图片
图片

《姨母帖》线质的凝重,结字的宽和,章法的自然而有序及新法的始萌使其既超然于时代之上,又不失时代所有的古质与纯朴,这或许正是此作作为承古开新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白砥教授分析认为,尽管从王羲之的角度讲,新旧笔法的交替是自然而然的事,其间并没有“夹生”的感觉,但对于后人,若想得到他这种有意无意的转接,却并非易事,其中相关的技巧有几个方面:一是必须对旧体笔法与结字有基本的了解与实践,如对隶书笔法与结构的体会,对章草笔法与结构的体会及对俗体书的体会;二是对新变后的笔法的认识,新法比于旧法,最明显处是提按分明,节奏外显,转带起讫明朗,尤多牵丝细笔,笔画粗细变化丰富;三是对新旧笔法的融合,既得新笔法的体验,又懂得旧笔法,才能有对新旧笔法融合的可能。

图片
图片

白砥教授指出,王羲之承古开新,把古质而随意的章草发展为笔法森严而又意趣盎然的今草。但王羲之并非仅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创新者,他的开新并不停留在初始阶段,在开新之后,他又把这“新”发展到一个绝对的高度,一个令后世人在这种传统之中似乎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这种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用笔灵动中显谨严;二是线条坚质中见清丽;三是字法收放有致、正中有欹;四是追求整体空间,实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完美和谐。

图片

王羲之《二谢帖》

图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图片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魏晋笔法或晋唐笔法不是仅指《兰亭序》这类用笔,其实应该有旧法(古法)的承传脉络、新法的传承发展,甚至有像《初月帖》一样旧法与新法融合的线路。在白砥教授看来,《初月帖》是王羲之最高艺术水平的体现,是新旧笔法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他新旧笔法交融的理想。《初月帖》逸笔草草,其笔法结字忽古忽新,既似旧法,又完全是新法熟练后所作,其新旧笔法的交融,意识中已不再有旧法与新法后的随意兴到之作。《初月帖》可谓王羲之晚年精神的一种反射。导致《初月帖》逸笔草草的技术因素,除了新旧笔法的交融外,还有中锋、侧锋的并用,绞转笔法的运用,速度疾中有留等几个方面,王羲之寓动作于速度之中,实现断与连的和谐。

图片

王羲之《初月帖》


《兰亭序》毫无疑问是王羲之最为著名的作品。《兰亭序》写于永和九年(353),时王羲之五十一岁。以其五十九岁之寿论,此时已在人生晚期。其书法变古出新的尝试或探索已经完全成熟。王氏变旧法为新法主要表现在用笔的精致化及结构的理性化上。所谓精致,是指用笔在起、运、讫几个环节都具动作变化,使之不仅入纸,且具外态美观;结构的理性化,即是使结字与章法的变化符合一定的美的规律,如聚散、开合、疏密、虚实的合理调节等;看似有序实又无序章法之美。白砥教授认为,其章法虽与平常手札的形式感不同,用笔的流贯雅致与结构的清奇协调得极为默契。故《兰亭序》之美,在其清新自然、婀娜多姿、出其不意,在其有法下的无法。

图片

王羲之《寒切帖》(约58岁)

图片

王羲之《远宦帖》

图片

王羲之《上虞贴》


【王羲之书风对后世影响的两个方向】

图片
图片


从古代到现代,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书法家们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在风格、技巧和审美观念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白砥教授介绍说,李邕、张旭、颜真卿、怀素、杨凝式、黄庭坚、八大山人等在体“道”理念下对王羲之进行了吸收。这些人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他们的作品超越了王羲之的境界。例如,颜真卿在学习王羲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颜体”,其作品具有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的特点,注重力量和气势的表现,他的审美观念强调阳刚之美。而怀素则以狂草书著称,他的作品在王羲之的行楷之间融入了草书的元素,注重个性和自由的表现,他的审美观念强调自然之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片

唐 李邕《李思训碑》

图片

唐 颜真卿《祭侄稿》

图片

唐 颜真卿《刘中使帖》

图片

唐 怀素《论书帖》

图片

宋 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

图片

宋 黄庭坚《跋黄州寒食诗帖》


白砥教授接着介绍了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拘于形”的学王方式及其局限。这些人学王羲之较为规范,但创造性不足。他们在学习王羲之书风的同时,较大程度地保留了王羲之的字形特点,“拘于形”的学王方式使他们的风格拓展受到了较大局限。例如,赵孟頫虽然有一定风格,但他的整体仍然受到王羲之的笼罩。董其昌则更注重对王羲之原作的模仿,在形式上较为平淡。


图片

元 赵孟頫《近来吴门帖》手札

图片

明 文征明临《兰亭序》(局部)

图片

明 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不管如何,学王羲之书风的书法家们在继承和发扬王羲之书风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他们的努力使王羲之的书法得以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得到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书法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


学术支持及校对:唐楷之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