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物质与意义

2023-12-01

640.jpg

2023年10月27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应用艺术专业(玻璃、陶瓷、首饰与金属)负责人、博士生导师Jonathan Boyd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创造、物质与意义”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Jonathan Boyd通过他的个人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邀请学生重新思考材料和物体(有或没有意义),重新认知创造、物质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学生也可以了解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论,哲学语境下可能性与不可确定性对创作的影响,以及跨学科的创作方式。

640.jpg

Jonathan Boyd感谢上海美术学院的邀请,并介绍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和校区。他强调了学院强调跨学科的特点,艺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展示了一些学生的作品,包括一个将购物的首饰重新复刻并用18K金和钻石制作的作品,以及一个通过数据化DNA声音来表达身体的作品。Boyd认为首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品,而成为一种方法论、身份认同和材质。他还谈到了感知与意义的关系,以及语言的物质化和象征性。

640.jpg
640.jpg

Jonathan Boyd讲述了自己在格拉斯特美术学院的本科作业——使用银、树脂和水泥制作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格拉斯特美术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教学楼都是艺术作品的学校。他还提到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首饰:表现》,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首饰的思考,他认为传统的知识体系是树状的,而另一种“生姜”式的生长方式则是不断生成。在德勒兹的“块茎系统”中,所有事物都在不断生成,可能性无限多,连接也变得无限多。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另一个起点,不停地继续生成。因此,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想做什么等问题都失去了意义。

640.jpg

Jonathan Boyd展示了一个手镯作品,上面的文字是关于西方对手工艺术和纯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手镯是呈循环螺旋状,可以无限旋转。虽然它的尺寸很小,但当佩戴时,上面的文字会与身体发生关系,每个角度都不同。他还提到了一张照片,是人类发射的第一颗离开太阳系的卫星“探索者”拍摄的地球照片。这张照片上的暗淡蓝点代表了地球,人类发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在这个蓝点上发生。由此,他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一个暗淡蓝点的纹身,用来提醒自己没有什么是那么重要的,没有必要焦虑和困扰。

640.jpg
640.jpg

Jonathan Boyd认为,重要的是通过什么视角看待事物以及引发的思考,他提到了四个思考的维度:如何、为什么、内容是什么以及最终的问题“那又怎么样呢?”他谈到了结构的概念,即寻找被隐藏的信息。他展示了自己在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个作品,使用了投影技术制作了一个暂时性的首饰。还有一件带有“指纹”元素的作品,用放大镜看时会出现关于为什么要制造和创作这些文字的解释。然后,他谈到了自己刚开始的作品,探讨了形式与内容如何连接在一起,以及工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到了自己阅读时经常看到字晃动的经历,并展示了一个作品,作品将简体汉字慢慢变成象形的鸟,探讨了意义来自于文字还是材质的问题。

640.jpg

Jonathan Boyd指出,对于手工艺者来说,意义来自于材料,与语言创作模式不同。在工坊里,他让学生们用炭和其他材料混合制作墨水,并让他们用自己制作的墨水进行创作,引发对材料的思考。他还展示了自己创作的超长胸针,上面记录了与妻子和室友的对话,观者可以锯下一段带走,改变了它的意义。他使用“生姜”和“块茎系统”的方式,通过在不同地方和人群中佩戴胸针,产生新的意义。他还讨论了原创的问题,认为当一个文本涉及到大量外部信息时,是否有真正的原创存在。他喜欢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事物,例如一本书的标题可能会让人会心一笑。他自己的展览作品,作品内容是关于身份认同和英国脱欧的问题。他还谈到了雕塑和首饰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父亲如何同时工作和照顾女儿。

640.jpg
640.jpg


Jonathan Boyd介绍说,他曾通过一天走55公里的旅程,用摄像头记录下城市的景象,并制作了18枚首饰来表达所见所感。他尝试用不同的形式来诠释地点和人文地形学,如绘画、照片和3D等。他还探讨了材质的意义和模糊性,以及技术与手工艺之间的关系。他展示了一些与AI共同创作的作品,如用AI生成的设计方案和根据数据库生成的作品。此外,他还介绍了一些其他作品,如用手机记录行走数据的作品和将文字转移到首饰上等表现方式,并表示希望他的讲座能够给听众带来启发。


640.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640.jpg
640.jpg


同学A:请问您是如何定义AI和艺术作品之间界限的,您认为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什么,人和机器的分界线又在哪里? 

Jonathan Boyd:AI和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在于人的思考和逻辑与AI的学习方式不同。人类思考和逻辑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答案,而AI学习是基于确定的答案进行反馈和学习。因此,AI可以再现艺术,但不能创造艺术。艺术家应该拥抱AI作为工具,而不是害怕它。AI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不同的创作思路和变换答案,帮助艺术家实现他们的想法。人和机器的分界线在于感知能力。机器可以捕捉和模拟信息,但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意义和诗意。如果将意义交给信息处理,人类就会失去其独特性。因此,保持人的感知力是重要的。


同学B:在英国的艺术创作者眼里,AI在创作过程中的占比有多重要,是否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会使用AI来创作作品,还是有些人会保留传统的创作方式? 

Jonathan Boyd: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应用艺术系管理的专业中,很少使用AI。相比之下,纯艺术方面可能更多地使用AI。有趣的是,建筑师更倾向于使用软件生成图像来刺激自己的思考。他们通常将自己的想法画在速写本上,而软件则用于生成效果并评估其合适性和意义。此外,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研究项目中,但尚未直接应用于教学中。


同学C: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你是否会继续将AI作为主要工具使用?

Jonathan Boyd:是的,我会持续一段时间使用AI。我对新技术的耐性较短,希望研究新型科技如何刺激创作。当其他科技出现时,我也会去研究这个科技如何刺激自己的创作。我认为面对新技术时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作的哲学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没有终点,通过实验来生发新的东西。此外,与材料的相互思考和作用也值得我们思考。


学术支持及校对:陈光辉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