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研究新范式

2024-04-10

640.jpg

2024年3月2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副理事长方晓风教授受邀在“上美讲堂”进行了题为“设计研究新范式”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方教授从专业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出发,同时也梳理了现代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脉络,希望在学术标准、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内容。根据设计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状态,方教授提出对案例研究的倡导,也通过对一系列优秀研究成果的分析,展现了设计研究在路径、方法层面丰富的可能性和开阔的发展空间。

 【设计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研究范式的变迁】

640.jpg

640.jpg

方晓风教授指出,设计学的发展始于二战后,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设计学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从受艺术史影响的风格史到更广泛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转变。早期的设计研究,如佩夫斯纳的作品,强调了设计品味和英雄史观,即通过代表性人物和作品来定义“好设计”。然而,福蒂的研究则展现了不同的视角,他的著作《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体现了更开阔的社会学视角,强调设计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马格林则提出了“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主张设计史应该是全球性的。方晓风教授强调,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范式进行学术研究,而选择适当的研究范式对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批评了佩夫斯纳的精英主义视角,认为这种范式容易导致极端的二分法,忽视了审美和生活体验的包容性。对此,福蒂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设计史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应该用普通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关注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马格林则提出了设计研究和设计史编写的问题,强调在编写设计史之前,应该先进行设计研究,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的本质。他还讨论了艺术世界与设计世界的不同,指出艺术世界有其专业性和秩序,而设计世界则缺乏这种连贯性和共识。方晓风教授认为,设计史的研究需要更广泛的调研和开阔的视野,应该从非传统的艺术史学视角出发,关注人造物之上的影响因素。设计史的取样应该超越英雄人物和代表作品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工艺师、工程师等对设计发展的贡献。这些观点为设计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19-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640.jpg

19-20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并对所有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典时代,学术研究主要基于“大师心得”和“大师思辨”,即由哲学家(“Philosopher”)通过思考来探索所有问题。然而,科学革命的到来瓦解了这种基于个人思辨的学术传统,引入了“科学家(Scientist)”这一概念,标志着知识的获取从哲学思辨转向了实证研究。方晓风教授提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的细分,各个学科开始专注于特定的领域。知识的获取不再仅仅依赖于思辨,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来获得。他引用牛顿的观点,强调科学研究应基于现象和事实,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导出的结果都应被视为假设,而非真理。他还提醒要严格区分归纳法和演绎法,避免在学术研究中滥用归纳法。此外,方教授进一步讨论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强调了近代学术的特点——必须有证据支持研究。他提到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其中包括社会学,这表明人文学科也应追求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即知识应该是可靠和经过验证的。方晓风教授强调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重要性,并指出科学上的一般命题实际上带有假说性质。他用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例子,说明了即使大量计算结果支持某个假说,也不能确定它就是真理,因为缺乏完整的逻辑证明。这反映了科学研究中假说提出和验证的重要性。

640.jpg

640.jpg

640.jpg


【人文学科向自然学科看齐】

640.jpg

方晓风教授提出人文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解科学、借鉴科学和反思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人文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规范和范式。方晓风教授指出,人文学科需要理解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与设计学中的标准化图形和信息可视化紧密相关。这些领域的发展强调了视觉在人类获取信息中的重要性,并促进了图形标准化和信息的有效传达。其次,人文学科借鉴了科学的方法,如理性主义美学的兴起,它强调美学研究应该具有科学性,关注审美经验,并使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探究美学的内核。这种方法论的转变也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特殊性的关注上,强调了个体经历和对社会制度的理解。最后,人文学科开始反思科学,由此产生了新的哲学流派和学科体系,譬如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者关注现象背后的结构,而解构主义则关注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一阶段的学术发展强调了对日常生活的深入理解和价值批判。方晓风教授提到了现象学和阐释人类学的贡献,它们强调了主客观的统一和对文化意义的解释。此外,他强调了实用主义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实践的重视,以及科学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640.png


【设计学】

方晓风教授强调,设计学研究包含两大块内容:一部分与人文学科相似,另一部分与设计本体紧密相关,涉及形式审美、功能、性能、工艺、流通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他指出,设计学研究需要穿透表象,深入理解设计对象的整个生存过程,采用逆向还原的方法来全面把握设计。他通过话筒的例子说明了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形式,还包括了功能需求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其他因素。


640.png

盛懋(元)的三度影响力表现


640.jpg

方晓风教授提到了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现称为世界设计师协会,WDO)对设计一词定义的多次更改,反映了设计学科快速发展和定义不断演变的特点。他分析了不同版本的定义,从关注形式属性到强调设计作为系统和策略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设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方晓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设计学科的特点,包括重视实践、实用、问题导向、融合性、创新、应用场景、体验和系统化思维。通过时代杂志封面的设计案例,他说明了如何在设计中处理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信息。他介绍了几个设计研究的案例,如数字人文学科中的信息可视化、日常设计研究、无印良品的无意识设计方法,以及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展示了设计研究的多样性和深度。

640.png

顾世朋设计的美加净牙膏包装,1962年

640.png

用于重建圣保罗大教堂的“伟大的模型”(1673-1674)

640.png

慕尼黑安联球场(Allianz Arena)景观设计

640.jpg

640.jpg

最后,方晓风教授强调了设计学科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和视角进行,特别是文化维度和视角。他鼓励大家理解设计学探索自己范式的可能性,并从整个学术发展过程中寻找如何使研究更可靠的方法,从而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

640.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请问如何将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和观看习惯转化为现代交互产品和文创产品?”

方晓风:“中国的视觉传统和作图习惯对未来交互产品开发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中国画的空间表达方式与西方绘画不同,不强调透视法所体现的空间深远感,而是注重层次感和平面的叠加。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中国画容易被分解成不同距离上的平面,为建立沉浸式空间模型提供了便利。这种特点已经被一些研究者和设计师所利用,通过简化的建模手段快速构建空间体验。中国画中的抽象性并不体现在形象上,而是体现在对空间关系的表达上。这种对空间的独特处理和抽象表达,为交互设计和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总的来说,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的空间表达和层次感,可以为现代交互产品和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师和研究者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和使用习惯的产品。”


学术支持及校对:鲁洋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