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源流

2024-04-26

图片



2024年4月1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源流”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白明教授从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源流出发,介绍了中国的美术和艺术环境,分析了世界现当代陶艺的基本概况,中国艺术家在陶瓷大国的基础上与传统相结合的中国式的现当代陶艺创作发展模式,以及世界美术的交流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




【中国陶艺的历史回顾】




白明教授首先从中国陶艺的历史发展谈起,他提到了早期的张光宇、王步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可能看起来极为传统,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在表达的主题上和传统的青花装饰、陶瓷装饰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虽然没有产生多么大的时代性的影响,但却是中国陶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图片




接着,白明教授提到了庞薰琹、郑可等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中已经开始展现出与传统不同的装饰语言和个人艺术风格。特别是庞薰琹的作品,其装饰语言的自由度和个人修养的体现,为后来的中国陶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

庞薰琹在20世纪40年代的陶瓷设计

图片

由祝大年设计的“建国瓷”(1952-1954)




【80年代的机场壁画与中国陶艺的转型】




白明教授强调了80年代的机场壁画在中国陶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这些壁画不仅是装饰艺术的展现,更是中国艺术转型和社会思想解放的标志,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重大事件。机场壁画的创作和实施涉及到了观念、工艺、环境、艺术、创造、教育和大众普及等多个方面,它们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壁画大多采用了陶瓷材料,利用其永恒性的特点,通过小块瓷板拼接成大型壁画,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独特的装饰体系和视觉特征。




图片

首都机场壁画




白明教授强调,机场壁画的创作背后是中国学院教育体系和产区陶瓷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们的现代装饰风格,还与中国传统艺术紧密相连,如张仃先生设计的《哪吒闹海》和袁运生先生的《生命的赞歌:泼水节》等,都是那个时代艺术创造的产物。机场壁画的出现,尤其是在80年代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更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习惯上对人们产生了挑战,推动了社会对艺术的认知和接受。


图片



白明教授讲述了改革开放对中国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那个时代艺术作品的情感力量和对个人的影响。他指出,艺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技术的精湛和外观的美丽,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对个人心灵的冲击。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唤起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共鸣。




图片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1982

图片
图片




【中国陶艺的借鉴与探索】




图片




白明教授指出,虽然中国陶艺在国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们面临着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挑战。艺术作品的新颖性是相对于其所处的时代而言的。80年代的一些陶艺作品在当时看来非常创新,但后来可能就不再显得那么新颖。这是因为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也需要随之转变。传统的陶瓷艺术评价往往基于技术精湛、装饰精美和实用性。然而,有些作品可能并不依赖这些传统标准,而是通过质疑和反叛经典,创造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这种反叛精神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如西方艺术史上的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的出现。

图片

卢西欧·丰塔纳的作品




白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艺术创作的上下文关系,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性和个人认知的重要性。艺术家应该尊重自己对世界的独立看法,并勇于探索新的表现路径。在当今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时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能受到挑战,但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他提到了西方艺术家如丰塔纳、罗伯达恩纳森等人的创新尝试,以及他们对中国陶艺家的启发和影响。这些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为中国陶艺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通过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传统陶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作品。




图片

陈进海的作品

图片

李正文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多样性与创新】




图片




白明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他提到了许多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耿雪、孟福伟、蒋颜泽等人的创新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陶艺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他强调,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中国陶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创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在艺术表现上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艺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图片

孟福伟的作品

图片

蒋颜泽的作品




白明教授介绍了自己在艺术创作和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他分享了自己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展览,以及与上虞政府合作成立的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上虞青”。这个中心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驻,收藏了大量世界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为中国与世界的陶瓷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图片

白明教授的个人展览“成器与物归”

图片
图片




【对中国陶艺未来的期待】




白明教授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鼓励学生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路径。艺术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从图像的背景中回溯那个时代,尽可能地靠近那个时代,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他还提到,艺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




图片

第三届中国当代陶艺大展(2022)

图片




白明教授对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鼓励学生们珍惜学习陶艺的机会,因为陶瓷艺术将带来无限的回馈和可能性。白明教授强调,中国陶艺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他呼吁年轻艺术家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路径。他相信,通过年轻艺术家的努力,中国陶艺将在21世纪的世界艺术史上重新璀璨和发光。




图片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您认为未来艺术世界中的奢侈与稀缺资源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您是如何在多重身份下保持高位能量的?

白明:关于奢侈与稀缺的问题,我认为在AI时代,最奢侈和稀缺的资源是每个人的独特性。个体的差异和创新性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应该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不是与他人雷同。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展现个体的独特性,使每个人的不同得以显化。对于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我认为虽然传统的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路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相互交织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在面对世界时,中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独特的创新和文化自信。学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路径。关于高位能量的问题,我认为,尽管外界可能看起来他的生活很忙碌,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享受。我通过多样化的工作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我鼓励学生们培养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将其作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因为热爱可以让人超越困难,享受生命。


同学B: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当今的窑口文化的,您认为现代窑口文化的困境以及出路在哪里?

白明:窑口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话题,不同窑口具有不同的基因和脉络,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窑口来代表所有窑口。有些窑口可能已经中断,有些则是重新复烧,但复烧并不意味着恢复了过去的样貌,因为所用的材料、认知和时代背景都已不同。复烧的窑口实际上是在原有基础上维系着一种记忆的审美,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我讲座中主要讨论的是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这涉及到两大类——群体生产和个体表现。这两大类很难混在一起讨论,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逻辑和话题。我建议你在未来的博士论文中深入探讨窑口文化,因为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主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希望你保持对窑口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并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寻找更深入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同学C:请问您在综合材料烧制结合方面有什么建议?

白明:现当代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区别,它不再强调传统陶瓷的实用性和技术精湛,而是逆反传统审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当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再追求实用性时,所有过去的经验和审美要求都不再适用,这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表达未知事物的自由空间。现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尝试新的审美形式、材料和工艺方式。你所涉及的材料组合正是现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创作不需要征求他人意见,而是艺术家个人尝试和想象力的体现。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的表达,而不仅仅是作品的好坏或他人的评价。现当代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结果,也是连接艺术家和观众的桥梁。作品在展览中的作用是解决观看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希望你继续在自己的创作逻辑和观念中实践和探索,寻找满足个人创造欲望的作品。至于作品在社会上的接受和评价,那是另一个话题,艺术家不应对此感到困惑。




学术支持及校对:陈光辉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