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表达
2024-05-20
2024年5月10日,陈琦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观念与表达”的讲座,陈琦教授现为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本此次讲座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陈琦教授从2019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切入,详尽介绍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经历;第二部分他介绍了近年致力于中国水印木刻推广所做的相关工作,其中以“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为线索为听众勾勒出充满活力的水印木刻的场域与生态,进一步展现水印木刻的当代面貌与时代魅力。
Notations of Time - An Art Exhibition of Chen Qi
(时间简谱—陈琦艺术展)
【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
陈琦教授探讨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内在的艺术观念通过不同媒介技术表达出来。以陈琦教授自己参加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为例,讲述了四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包括大型水印木刻水系列作品和《时间简谱》装置作品。陈琦教授的创作主题与艺术思考从《明式》系列的中国艺术精神探索,到《荷花》系列的人格纯化,再到《佛印》系列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探求,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陈琦《明式》系列《扇之一》
陈琦《荷》系列
陈琦教授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更深层地反映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陈琦教授在讲座中讲到,时间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是人痛苦的来源,人永远是未来筵席的缺席者。人生的苦闷起于对生命“有限”的不满,和对于“无限”的追寻,这也许是终极痛苦之源。 陈琦教授的哲学思考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开,在艺术创作中并不以发现美、表现美为目的,也不以对现实世界的镜像映射或批判,而是以形而上哲学的思考来进行视觉表达的转换。在思考过程中,陈琦教授找到了解读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密钥,以通过绘画找寻心灵安放处所,从而在有限的人生苦痛中获得解脱。
陈琦《时间简谱·不确定的存在》
陈琦《佛印》系列
时间与生命是陈琦教授研究与艺术表现的主题。水系列作品是陈琦教授对时间的认识与表达。该系列作品以水印木刻版画的方式呈现,15年间共创作了50多件。在该系列中有不少作品是以数字命名的,如《1963》《1912》和《2012》。陈琦教授介绍了取数字名称的原由,数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或联想,或许什么都没有仅是一个数字而已。该系列作品呈现对生命的思考,妙悟就是摆脱时间的束缚,从而进入到无时间的境界;亦或瞬间就是永恒,当下就是全部。
【当代水印木刻的品格建构与技术创新】
陈琦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在大学开始学习现代水印版画技术,并一直坚持到今天。有两个信念一直存在于他的心里:一是希望能将中国水印木版画伟大传统延续下去,这是陈琦教授自我担起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突破传统水印版画的技术局限,使其适应当代文化语境,成为当代艺术家手中的创作媒介。
陈琦教授强调了在传统水印木刻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一是由高度凝练概括转向精微表达。陈琦教授通过《琴》和《阐释存在》的作品展示了如何利用水印木刻技术表现复杂的视觉效果,如水晶烟缸中的折射和光影效果。二是作品尺幅的拓展与水印木刻表现力的极限探求。陈琦教授讲述了传统水印木刻的小尺幅限制原因,并分享了他在扩大作品尺幅方面的探索,包括纸张定制和技术处理上的挑战。陈琦教授通过作品《佛印》系列和巨大的《1963》展现了水印木刻在大尺幅上的视觉张力。三是数字技术与手工技艺的无缝对接。在创作《2012的生成与弥散》时,陈琦教授就引入了数字技术,以处理复杂的印版和精准套印的问题。陈琦教授强调,希望用一种清晰可触的物理方式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形态立体呈现出来,从版画入手进一步创作出空间装置和纸雕作品。
陈琦《古琴》
陈琦《1963》
陈琦《2012的生成与弥散》
陈琦教授介绍了他的一系列跨界作品,如与红旗汽车的合作、制作古琴、及景泰蓝作品镇水兽等,这些作品展现了陈琦教授对传统工艺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陈琦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无论是版画还是装置,这些作品都是内观自省的,是一种我思考、领悟客观世界本质与生命意义的视觉转译,亦是绽放在生命圆融之处的花朵。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也是最伟大的能力,便在于能在第一自然中看出第二自然,而这种能力的有无、大小,是决定于艺术家能否在自己生命中升华出第二生命,及其升华程度。陈琦教授鼓励在场的学生和艺术家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创作实践,以寻找和表达个人的艺术语言。
陈琦展览现场
【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陈琦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投身的公益事业——“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该计划自2019年启动,由亚洲艺术中心代理,陈琦教授每年创作一件公益性质的水印木刻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的展览和出版。
陈琦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水印木刻艺术的长远发展依赖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此构建立了“十年计划”,每年邀请10名当代杰出年轻水印木刻艺术家展出作品,并在展览期间进行学术研讨、媒体推广和出版文献、画册。十年后,将有100位年轻版画艺术家得到项目上的学术支持,同时构建一个促进思想和作品交流的学术平台。
在推广水印木刻方面,陈琦教授采取了三种主要策略:媒体传播、教育推广和学术平台建设。自2019年5月起运营的公众号“Art陈琦”,坚持发布原创内容,致力于水印木刻艺术的推广,目前公众号已发布202篇原创内容,有9812人订阅。此外,为促进水印木刻教学在院校版画教学中的发展,陈琦教授开放了个人版画工作室教学,举办国家艺术基金水印木刻人才培养项目和“水印工作坊”巡回计划,如在中央美院和四川美院等地的教学活动,显著提升了院校学生对水印木刻创作的热情。
第四代·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现场
弥散的边界·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2年度展现场
流动的本源·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3年度展现场
“巨川雅集”中国水印木刻版画邀请展
陈琦教授介绍了由他和团队共同开发的水印木刻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与水印木刻相关的文献、作品和艺术家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信息。此外,陈琦教授还提到了近年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的“巨川雅集”论坛和展览,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交流和艺术创作。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您能谈谈您的水印木刻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特征吗?
陈琦:水印木刻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水印木刻版画使用的材料,如宣纸或定制的宣纸,都有其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可以用“善”字来概括,即材料的好用性,它们符合水印木刻所要表现的韵味。木板与金属板不同,它具有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水印木刻独有的。精湛的技术可以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如罗丹说过“好的技术是看不见的技术”,但这并不代表技术不重要。古典版画中的刀刻、印刷过渡和套板的精准都能体现出技术美感。水印木刻所展现的美感与中国人的审美有密切关联,它追求韵味、水的味道,并在“无”中体现“有”,这些都是水印木刻的美学特征。美学特征的体现是从作品的精神立意到制作与把控的一气呵成的过程,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
同学B:在版画中,纸张可以如何进一步探究其美学特征?
陈琦:需要对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材料的构成和特性,首先要选择适合长期保存的中性纸张。了解纸张的用途,因为不同印刷媒介和原理需要不同性质的纸张。纸张的专业细分与印刷媒介和原理紧密相关,生产厂商会根据这些需求生产特定类型的纸张。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纸张,如我与纸厂合作,提出纸张的具体要求,包括原料比例、厚度、尺寸和边缘处理。试印时要考虑纸张的渗墨性、对颜色的反应、耐印性以及结实程度。观察纸张表面的肌理质感,以及透光时的连纹云斑,这些细节可以呈现出特殊的美感。通过实践尝试不同的纸张,了解每种纸张的独特特征。在普遍性中寻找和培养个人的特殊性,选择符合自己艺术表达需求的纸张。艺术家的作品最终落在承印物上,其质量和寿命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生命周期。
学术支持及校对:刘晓军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