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合有形:宋画的气息

2024-10-11

640.jpg


2024年9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林海钟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气合有形:宋画的气息”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林海钟教授以大量两宋绘画为例,探讨对“空”、“有”、“气”、“势”、“气势”、“容势”等观念的历史性理解与表达,进而聚焦由李成-范宽-郭熙所作构成的山水画高峰,再以“氤氲的江南之气”展开对五代巨然以降,及至马远、牧溪等的南方脉络的分析,并以“气蒙生机”总结宋画气息对创作的启发。


640.jpg


讲座伊始,林海钟教授引用了“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诗句,来表达山的灵气和活力,强调了“气合有形”的古老理念,即万物因气的流动和凝固而呈现其形态。他指出“气合有形”是中国古典绘画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强调了气息的流动和凝固是形成有形物体的基础。他通过宋画来探讨这一观点,强调了“气”在无形与有形之间的重要作用。林海钟教授追溯了山水画的起源,并引用了汉代隐士的诗歌来描绘山的灵气和活的气息。他还引用了《黄帝内经》和荆浩的《笔法记》,说明了“形”的出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并讨论了“势”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它是气流动的前奏。


640.png

米芾《云起楼图》局部

640.png

梁楷《柳溪卧笛图》

640.png

戴进《风雨归舟图》


通过分析米芾的《云起楼图》、梁楷的《柳溪卧笛图》、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等作品,林海钟教授展示了宋画中气的流动和表现。他引用了《叙画》中的观点,讨论了绘画中的“容”和“势”,以及它们如何表现生命的活力。他通过比较北方和南方的绘画,如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和李嵩的《西湖图》,展示了不同地区绘画中表现的不同气息,强调了宋画中空气感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技巧来传达这种气息,从而体现了中国古典绘画中对自然和生命活力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640.png

董源《潇湘图》

640.jpg

640.jpg


林海钟教授指出,李成是北宋时期山水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北宋山水画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以“烟林清旷”著称,这种风格表现了一种朦胧、虚幻的美感,对后世的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李成的绘画特点在于他的用墨技巧,他以“惜墨如金”的方式,创造出了烟峦的气息和深远的意境。李成的画作在北宋时期就极为罕见,米芾因为见到的李成画作皆为伪作,曾提出“无李论”。但后来米芾在一位贵族家中见到了李成的真迹,对其赞叹不已。李成的画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范宽和郭熙等画家有着直接的影响,他们继承李成的画风而成为一代宗师。


640.png

范宽《溪山行旅图》


林海钟教授通过对李成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李成如何表现“烟”和“气”,以及他“惜墨如金”的画法是如何创造出独特的烟峦气息。他认为,李成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他的画作能够引起观者对自然和生命活力的深刻感悟。他解析了据传为李成的作品《茂林远岫》和《古木遥山》,认为这些作品非常接近李成的绘画风格,尤其是那种朦胧的感觉和“惜墨如金”的技法,展现了李成独特的艺术境界。他强调,要真正理解李成的绘画,需要亲自去看原作,因为照片无法完全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和细节。


640.png

李唐《万壑松风图


林海钟教授介绍了潘天寿先生关于中国画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八字真言,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林海钟教授认为画的境界是从虚到实,再从实到虚,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达到自然之理的境界。在中国画中,无论是笔墨的锤炼还是对画面的认知,都离不开虚实的处理。中国画的每个细节都应该交代清楚,即使是在描绘物境时,也要运用笔墨清晰地表达出来。他以郭熙和李成的画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在景物意境的描绘中,细节都应该是清晰的。范宽的作品则是笔墨写实的代表,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


640.jpg

640.jpg


林海钟教授比较了几位北宋大家。李成的作品只能通过与他相近的作品来理解,因为他没有原作留下。他提到,要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需要穷理尽性,范宽的作品就有这种特质,但同时也因为作品过于写实而可能在气格上有所欠缺。例如苏东坡评价范宽的画微有俗气,而李成则被神化,能够进入化境。郭熙的作品在北宋宣和时期并不被重视,也说明了中国画的境界深不可测。燕文贵学李成的画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善于表现云海和水气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640.png

李嵩《西湖图》

640.png

郭熙《早春图》

640.jpg


林海钟教授接着介绍了五代时期巨然的《层岩丛树图》,以及南宋马远的《水图》和牧溪的《洞庭秋月》、《烟寺晚钟》,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南方景致的特点,有着“氤氲的江南之气”。巨然的作品以其淡远的山水和缥缈的云雾,体现了江南山水的湿润和空灵。马远和牧溪的作品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表现手法,他们的画面常常以局部山水的特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墨色的变化,传达出一种超越形象的意境和气韵。


640.png

巨然《层岩丛树图》

640.png

马远《踏歌图》

640.jpg

640.jpg

640.jpg


林海钟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的“气蒙生机”与笔势的生发,即一笔生二笔、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笔势是由于气的流动而呈现的,这是绘画中美的规律的核心。在描绘景物形象时,笔的生发与自然之气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画面中的生动气韵。《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无形中由势形成的萌动感觉,而第二法“古法用笔”和第三法“应物象形”则涉及到用笔来表达形象的过程。他强调了“笔笔生发”的重要性,这是由陆俨少先生提出的,意味着每一笔都是生机勃勃的。可以说,气韵依据气的流动,笔墨随着气的流动而呈现出山川景物,宋代绘画便是对树石山川中气息流动,笔势生发的呈现。


640.png

林海钟《春山永寿图》

640.png

林海钟《万木清流图》

640.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A: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将宋画的临摹与日常创造联系起来?

林海钟:要将宋画的技巧应用到创作中,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宋画的表现手法和对真山水的理解。宋画的构图和笔墨技巧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同时,要认识到宋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宋代的山水画不仅在造型的塑造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笔墨技法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宋画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挑战,因为它要求画家不仅要有对真山水的深刻理解,还要掌握表达这种理解的笔墨技法。这些技法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而且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达到宋画的标准。临摹宋画可以帮助画家理解宋画的构图和笔墨技法,这些技法可以作为创作时的参考和灵感来源。通过临摹,画家可以学习到如何表现山水的形态和精神,然后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与此同时,山水画被认为是绘画中最难的科目,因为它不仅要求画家解决形的问题,还要解决笔墨如何表达形的问题。山水画的创作需要画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技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美术史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山水画。


同学B:请问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指导学生在创作中保持中国画的特色的,尤其是笔墨的使用?

林海钟:学生在创作中是否保持中国画的特色,尤其是笔墨的使用,取决于他们对国画的追求和个人的艺术自由。中国画的学习通常是从笔墨入手,而不是从形象入手,这是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区别。笔墨不仅是造型的基础,也是中国画的灵魂。好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会注重笔触的质感。所谓中国画的“底线”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画家的追求和艺术表达有关。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艺术的欣赏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和艺术追求。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传统国画的高雅,而有些人可能更欣赏创新和多样性。学生在创作中可能偏离传统中国画,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学生有权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我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该鼓励他们理解和掌握笔墨技法,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创新和个性表达。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而不仅仅是遵循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也应该是开放的,既可以坚持传统,也可以打破界限。


同学C:前段时间您到藏区写真,去到了那些北宋大家未曾踏足的地方,请问您在藏区写生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体会?

林海钟:尽管古代山水画家未曾踏足藏区,但那里的原始生态和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让我感到惊讶,仿佛置身于宋画之中。我注意到,即使是同一树种,如松树,在不同地区的形态和生长状态也会有所差异。藏区的写生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每个地方的独特性,即使是细微的生态差异也能带来新的艺术表现,强化了我对于山水画创作中细致观察和关注地域特色重要性的认识。现代山水画创作与古代山水画创作之间的联系在于都追求表现自然的真实感和生命力。然而,区别在于现代画家有更多的机会探索未被古代画家涉足的地区,这些新的地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创作灵感。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特征,画家在游历山川时,要细致地体会和捕捉这些地域特色,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生命力的山水画。我认为,美术史的讲述也应该更加注重地域和自然特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同学D:请问您如何看待现代泼墨技法与宋代氤氲水汽的表现方式之间的差异?

林海钟:要理解现代泼墨技法与宋代氤氲水汽的差异,需要具体分析作品。宋代用墨有三种方法,泼墨、积墨和破墨。泼墨是大胆泼洒,积墨是层层叠加,而破墨则是浓淡相互破开。现代的泼墨技法在80年代被广泛探索,创造出具有神秘感的作品,但它并非全新,古代文献中已有泼墨的记载,如唐朝的王恰。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新颖探索,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体验笔墨带来的新鲜感和快乐。关键在于体验和探索,而不是单纯追求新旧的标签。我在创作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实践各种的方法,探索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即使是相同的技法,每个人投入自己的心性后,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我提倡画家们在创作中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个性表达,而不是被传统与现代的标签所限制。


学术支持及校对:计王菁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