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艺展览

2025-05-28

1.jpg

2025年4月1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长聘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当代陶艺展览”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以世界各大主要陶艺展览形式与策展的角度,切入现当代陶艺创作在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工艺与国际交流的层面,提出当代“黏土、窑火全球化”理论框架,强调在技术裂变与文化守成与时代发展之间,展览机制如何成为重塑陶艺本体论的关键界面。


【展览形式的演变与国际视野】


2.jpg


白明教授强调,当代艺术展览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至关重要,要拥有“一切皆为艺术”的感知力,艺术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专业的认知。今天的艺术展览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包括审美、技术、材料、史学、哲学等综合维度的系统体系和人文修养。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讲座中关注几个关键问题:1、艺术展览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将一个单独的作品转化成能被大众看到的样态和理解的语言,以及这个作品如何融入整体环境并与其他作品产生互动是当下策展的核心。2、当代艺术教育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跨领域思维,倡导通过展览、策展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的自我解惑、自我加压、自我提问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动力。3、提出当代“黏土、窑火全球化”理论框架,强调在技术裂变与文化守成与时代发展之间,灵活、健全、长效的展览机制是重塑陶艺本体论的关键界面。


3.jpg4.jpg


白明教授回顾了展览形式的演变,指出20年前的展览与现在的展览存在质的区别。他提到,现在的展览需要与观众、周边作品、空间、灯光等产生联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陈列。白明教授强调,展览的形式已经从传统的展品集合转变为一个可以与观众和其他作品产生互动的核心场所。他以陶瓷艺术展览为例,说明其难度在于要考虑作品的特殊语言、材料脆弱性、陶瓷质地的展陈效果等问题。成功的陶瓷艺术展览需要策展人、策展团队、展厅和观众素养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呼应,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


5.png


白明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国际上重要的国际展览、双年展、博览会等不同类型的陶艺展览,如国际展览中的IAC(国际陶艺学会)和NCECA(美国陶瓷教育协会)举办的相关展览、法恩扎国际陶艺双年展、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中国白”国际陶艺大奖赛等。他指出,这些展览不仅是陶瓷艺术的展示平台,更是围绕陶瓷艺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聚会。白明教授提到,IAC和NCECA吸引了全球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博物馆、画廊、材料商、出版商和设备供应商等,形成了一个围绕陶瓷艺术的大型社交网络。他强调,这些展览的国际性和学术影响力对全球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到,不同地域对IAC主题的呈现带有各自的在地性,这种在地性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通过展览可以看到陶瓷艺术涵盖了平面、立体、材料、空间等多个专业领域,他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展览看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风格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单件作品的展示,它们本身就是世界视野下的当代美术发展史的一部分。

7.png8.png


【策展的重要性与展览的多样性】


9.jpg


白明教授强调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重要性,指出策展人需要具备广泛的艺术认知和历史视野,能够发现时代的艺术问题,并通过主题选择艺术家来呈现这个时代的特点。他提到,策展人相当于电影的导演,需要善于在时代中发现问题,并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呈现。白明教授认为,策展人不仅需要具备艺术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组织和协调能力,以确保展览的成功举办。

10.png


白明教授介绍了展览的多样性,指出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展览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瓷平行展为例,这个与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相配合的展览,与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形成有机互补,为观众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陶艺发展的艺术平台,促进了陶瓷艺术多元化的融合,平行展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展览的重要补充。平行展往往不需要经过主题展览的学术机构审定,因此能够呈现出更为鲜活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其中的一些展览项目甚至能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艺术史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他鼓励同学们关注平行展,从中发现更多元化的艺术表达。


【陶瓷艺术展览的在地性与全球化趋势】


白明教授讨论了陶瓷艺术展览的地域特色,强调在地性的重要性。他指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地性”并非孤立主义,而是通过全球化对话强化本土文化自觉。白明教授提到,不同地域的展览主题往往带有强烈的在地性,例如台湾省的双年展虽然参与国际交流,但其作品仍具有全球化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在地性的思考。这种在地性的强调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白明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化趋势下,陶瓷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正在相互融合,陶瓷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中国的现代陶艺在传统与现代、全球视野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尽管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会思考地域文化的问题,但其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渐趋于多元一致。


12.jpg


白明教授以中国现代陶艺为例,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陶艺家的创造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通过瓷的语言被世界认知。他提到,中国陶艺家在国际展览中屡获殊荣,这不仅体现了中国陶艺的高水平,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陶艺在全球话语权的提升,并非刻意争夺的结果,而是艺术家人数、产区多样性和创作自由度的自然产物。例如,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在法恩扎、美浓等国际展览中获奖,关键因素在于对瓷语言的创新运用,而非简单模仿西方形式。尽管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依然重要。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全球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创作出既有全球视野又具地域特色的作品。


【中国陶瓷艺术展览的发展与特点】


白明教授介绍了中国陶瓷艺术展览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创立和发展。他提到,“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创立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指出,打破地域与文化界限的国际化定位、高额奖金与学术权威、以瓷为媒介的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大赛得以成功举办的核心特点,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展示平台。白明提到,中国白大奖赛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国陶瓷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陶瓷艺术展览的特点在于其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对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响应。


e721a808c27892c2bb274a79243f1669.png


白明教授指出,中国陶瓷艺术展览不仅关注作品本身,还注重展览的整体设计和观众体验。中国陶瓷艺术展览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也鼓励艺术家进行创新和实验。他提到,中国陶瓷艺术展览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展览中,这些展览共同构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丰富景观。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中国陶瓷艺术展览的发展,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11.png



【陶瓷艺术展览的教育功能与市场关系】


白明教授强调陶瓷艺术展览的教育功能,指出展览不仅是展示作品的场所,也是教育和启发观众的重要平台。他提到,陶瓷教育年会的教育功能体现在WORKSHOW、示范、讲座和出版物展示等方面。他认为,这些教育活动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陶瓷艺术,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白明教授还讨论了艺术展览与市场的关系,指出市场是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与市场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13.png


白明教授认为,市场对艺术的认可可以提升艺术家的知名度,但艺术的价值不应完全依赖于市场。艺术家应该在市场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创作出既有市场价值又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他提到,一些艺术家过于关注市场,而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另一些艺术家则过于关注艺术,而忽视了市场的存在。他认为,这两者都不是艺术的真正规律。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市场与艺术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创作出既有市场价值又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陶瓷艺术展览的未来展望】


15.png


白明教授对陶瓷艺术展览的未来充满期待,认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年轻艺术家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作力。展览的形式和内容也将不断地创新、发展与时代融合,更加注重作品与观众、作品与空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强调,数字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展览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展厅和线上展览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为人们带来更多元化的艺术体验。他建议同学们能够在欣赏展览时带着问题来思考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展场互动等问题。他鼓励同学们开放心胸,开阔视野,充分利用上海的国际艺术资源,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学习传统是为了面向未来,而不是因循守旧。他期待同学们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具现代气息的作品,在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微信图片_20250710151351.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710151412.jpg

微信图片_20250710151434.jpg


同学A: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您认为应该如何规划具有在地性的国际陶艺展览机制,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当代陶艺的全球话语权?

白明:我认为建立国际陶艺展览机制需要三个关键。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运作机制,比如长效的基金会支持,这是展览活动得以持续性的保障;其次要设立专业的常设组委会来负责日常运营;最重要的是邀请对东方文化有理解的国际评委参与评审保证高水准的评审状态。比如在“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我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会特别邀请像法国专攻青瓷的让-弗朗索瓦·富尤 (Jean-François Fouilhoux)、日本走泥社的中岛晴美这样的评委,他们能带来国际视野又尊重在地特色。关于话语权问题,我的体会是不必刻意争夺,当中国艺术家建立起鲜明的个人风格时,话语权自然会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陶瓷生态基因,从南方到北方不同瓷区,从钧窑到青瓷,从实用器到艺术创作,这种多样性加上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注定会让中国在全球陶艺领域持续发声。就像我受邀在第十二届美浓国际陶艺展作评审时,会很自然地考虑当地艺术家的特色一样,真正的艺术对话是相互尊重、自然发生的。


同学B:您认为应该如何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平衡个人情感表达与观众共鸣?

白明:我认为关键在于先解放自己对陶瓷的认知——泥土不再只是功能的载体,而是有性格、有情感的媒介。真正的平衡无法靠刻意设计达成,它取决于你的修养、直觉和对传统的突破。我的经验是:年轻时总想通过思考创造风格,后来发现艺术更多是感性的直觉流露。比如现在我会刻意抛开熟练技法,让偶然的直觉引导创作,这种不完美反而可能触及更真实的自我。观众共鸣也源于此——当作品足够真诚时,自会唤醒他人内心的情感,就像听到一段让你莫名落泪的音乐。这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你持续向内沉淀,让技术、文化和个性自然融合。



学术支持及校对:陈光辉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

【上美讲堂】官方抖音、视频号





6412d58a436d6.jpeg


关注【上美讲堂】官方公众号

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412d5ad9c93b.jpeg


6412d5c01fff2.jpe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