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研究生开题问答》

2020-10-26

1.jpg
2.jpg


2020年10月26日,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王受之教授应邀来到上美讲堂,带来题为《系列一:研究生开题问答》的讲座,为到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讲解开题相关的问题。

王受之教授从19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教学、教材撰写、学术研究,教学体制改革、大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研究生培养、国际交流活动。担任多年的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参与数百个重要项目的策划与设计,有超过千万字的著作,是具有国际和国内学术影响力的设计家。


3.jpg


讲座开始前已经将一些同学的题目提前交给了王老师。王老师过目之后表示,有些题目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单单是个性的,实际上是有共性的,这些共性问题就涉及到开题的基本常识和必要标准。本次讲座针对选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列举实例,对问题一一进行分析与解答。

1、怎么做论文的选题?

2、怎么写论文?

3、具体的论文中有些什么问题?

第一条,题目不能写太大,如“适论上海海派艺术的特点”,就不能通过。海派艺术涉及面太广,可以写其中一个枝节,如海派艺术某一个人的某一作品。空谈海派艺术而没有落实到具体枝节上,题目涉及面太广,不能通过。不管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所选题目的首要特点应是“小”,越小越好、越精致越好、越具体越好。这就是写博士论文的方法,盯住小问题,把小问题谈透,而不是空谈宏观的大事情。

第二条,不要企图填补理论空白。当前设计理论、艺术理论没有明显空白。以往(百年前)的理论中确实存在空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将其中明显的空白进行了填补。到了今天,很难在理论中找到明显空白,即使能够发现一些遗留问题,亦有许多学者会注意到并将之填平。所以在论文选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企图填补空白。

博士生文章的题目有两类:

第一类是博士创作的开题,叫做毕业设计开题主题。

第二类就是真正的博士论文。


4.jpg


下面将会列举实例,一篇一篇进行讲解,指出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题目:

“从插画本质属性出发,探索在性侵犯创伤中辅助治愈的可能性”,这个题目有两个大问题:

1、题目太长且读不通顺。题目首先要读得通顺,其次要让读者知道要写什么,这是题目的基本作用。“从插画本质属性出发”,“本质属性”一词就显得多余。做论文时可以考虑将题目译成英文,从词义上加以细致区分,再考虑题目是否可行。

2、关于“辅助治愈”,插画是否能够辅助治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插画具有解闷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治愈,但只是暂时的解脱。“辅助治愈”这一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治愈有没有可能?目前还没有见到通过插画治愈性骚扰受害者的先例,一般都使用抗抑郁药,所以插画治愈的可能性本身是有疑问的。

这个题目本要缩小,要具体。插画对于性骚扰受害者起到某种程度缓解功能的可能性,从这个方向谈会比较具体,但题目依然复杂,需要进一步修改,做到一目了然。


5.jpg
6.jpg


第二个题目:

“基于健康生活的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这个题目大而空。室内设计、居住空间的方法与研究,几乎等同于室内设计学。这一题目可以写成一本专著,至少要一本书的体量才能介绍清楚室内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健康生活的写室内设计概论,完成这样一个题目需要现实经验的积累,可能至少需要30年的室内设计经验。这样一个题目很明显不是一个在博士生阶段可以完成的,需要重写。


第三个题目:

“基于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视觉空间设计研究”,问题依然是大、空。当前对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定义还不够清晰,其中涉及到许多深层的东西,目前的研究还没能将之梳理清楚。而且也无法掌握到足够的信息化数据,这个题目不具备写作的现实性。

这个题目的作者可以考虑集中在具体的数字技术上,比如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将目标放在一个点上,放到一个可控的视觉空间。数字要放到具体的部分,视觉空间放到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空间,比如教室、食堂的视觉空间。落实到具体可见的日常中,这篇文章就会有价值。


第四个题目:

“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设计方法研究”,首先,这个题目过长,最好6个字一个题目,10个字及格,15个字不通过,题目要精简。

其次,概念过大,“人工智能(AI)”概念本身涉及面太广,对这一概念要慎用,现在学生中存在一种把AI滥用的趋向,要明晰概念,不能主观任意使用。

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是一个可以去研究的点。但文化遗产有很多种,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主题,有些文化遗产可以用数字化来做,有些不可以。要更加具体,落实到一个可行的实处上,而不是空泛的概念。 


7.jpg


第五个题目:

“东方干壁画与西方湿壁画物质媒介的对比研究,以中国龟兹石窟壁画暨庞贝石壁画为例”,首先是题目过长。其次,要对“湿壁画”有更明确的把握,湿壁画不是东西的绝对区别,而是气候的区别。用干壁画和湿壁画分东西,这一假设的立足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此外,庞贝的湿壁画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是不太适宜的,因为庞贝的湿壁画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埋两千年。出土以后,它的质地产生了变化,存在保留是否完好的问题。

这篇文章可以针对其中一点,比如讨论干湿壁画的东西之分,以两个具体例子来谈东西的干湿壁画。


第六个题目:

“东方风格与英国身份的构造,对威尼斯石头的解释”,题目太大。只要把《威尼斯石头》的七大原则讨论清楚,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

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概念问题。约翰·罗斯金的《威尼斯石头》强调要回到中世纪的传统,即文艺复兴以前的传统,提出了建筑有七盏明灯,就是7个原则。但约翰·罗斯金没有提到多少东方风格,约翰·罗斯金提的是中世纪,当时东方并不是远东。

如果文章集中在探究罗斯金威尼斯石头七原则的内容或者精髓,就足以写成一篇论文。


第七个题目:

“概念的重要性,颠覆性态度对待学院派玻璃艺术的影响”,首先就是玻璃艺术,学院派玻璃在很长时间没有成为西方玻璃制造的主流,将学院派界定为主流,定题本身就存在错误。

第二,需要界定学院派的时间。法兰西美术学院于1750年开始建校,当时还没有玻璃作坊。法国的皇家高级艺术美术学院出现玻璃作坊是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第三,需要明晰所要写的“学院派”,具体到一个确定的点上,明确是哪个时期的哪一个学院派,代表人物是谁,有没有形成流派。

最后,这个题目要先将学院派掌握的非常透彻才能来谈,如果没能做到相关工作,就需要换个题目。


8.jpg
9.jpg


第八个题目: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设计语境研究”,问题依然是大而空,而且过于巨大。

“20世纪初期设计的语境”,包含了太多内容,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点,根本无从谈起。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例如芥子园、吴友如等人,亦可研究松江派在上海的发展,或者上海画廊制度的建立,这些都是中国设计的语境。


第九个题目:

“打虎庭汉墓画像石,人物画的复原与创新研究”,这个题目相比前面的题目要具体一些。但是“打虎庭汉墓画像石”,已出土很多年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亦可称为丰富。

另外,这个题目专业上比较适合考古学,美术学院的学生最多能谈谈审美。而汉代的画比较简单、朴拙,审美空间稍显不足。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对象更适合考古学,学科上不利于研究。

可以谈汉代漆画、丝绸图案的意境,这是符合美术学院学生研究的对象。汉存世的研究对象亦有许多,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而无须选择不适合的对象加以研究。但这个题目可以作为毕业创作引导的一篇文章,不宜作为一篇毕业论文。


10.jpg


精彩问答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进入提问环节,现场同学积极参与互动并提出问题,王受之老师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11.jpg
12.jpg



同学A:王老师您好,我是上大美院的一名博士生。我本科学的建筑,研究生学的城市设计,现在是博士。

我的研究其实也是要围绕建筑来展开,但因为我本身是广东人,也会相对研究一些闽南文化的东西。闽南文化是有三大系,就是广普、潮汕和客家,我主要研究的是潮汕,因为我是潮州人。在学术方面对于潮汕文化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少的,我主要是想研究一下潮汕的一些民居。


王老师: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努力的能够把大的题目都包进来,也就说除了为一个人也能为大家,就是讲共同的东西。

中国的古代建筑研究先要把它分的很清楚,一个是宫殿的建筑,我们叫官式建筑,现在,我们的技术手段很厉害,可以用电脑去复制宫殿。

我记得去年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做《长安十二时辰》,那个等于把长安都复制了,宫殿、塔什么的都复制了。我看那部电视的时候还定格看了一下,它的那些复制还是有参考的,据说还是按照长安当时的规划来做的。

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规划师是全世界所有的中国城市唯一知道名字的,叫宇文凯。宇文凯在隋代跟隋炀帝设计了东都洛阳,又设计了西安。然后到了唐代还是宇文凯,所以宇文凯是总规划师。

这部分东西我们不讲,因为要讲宫殿的话,国家有大量的研究。大家知道最近在陕西挖出一个遗址,是夏代的,现在还在挖,昨天又挖出东西了,夏代的城墙和建筑都挖到了。


13.jpg


第二个园林建筑,我们有几个园林建筑方面巨大的权威,他们对中国残存的园林都做过彻底的研究,苏州、扬州、无锡的这些都有了,像岭南四园、广东的也做了。加上现在中国园林设计的事务所这么多,他们现在做的假园林也做的巨多,也用了好多元素,所以园林研究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做。

剩下就是民宅,所以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就是民宅,民宅的研究就很有趣。民宅的研究要研究两个:

1、 中国民宅建筑的共性。

中国建筑有五大共性:

(1)一定是建立在台基之上,夯土。外国建筑在平地上做,中国建筑一定是先用夯土打实了,再做在上面。

(2)一定是木结构。木结构就产生了两种,一种是奁和梁,但是为了让屋顶支出去,就产生一种中国式的飞檐斗拱,所以木结构和非常复杂的斗拱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做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起斗拱,所以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干栏建筑,打进去穿过去,上面抬着一个梁。

(3)以开间来算大小。最大的像故宫11间,就11条柱子,一条柱子叫一个开间,中国的建筑是开间。这个建筑多大?太和殿11间,纵深5间,这就最大了。

(4)建筑分三段:第一段是台基;第二段是建筑的深,就“体”的部分,中国建筑的体一般非常朴素,所有功夫不在建筑的身体上表现;第三段,中国所有装饰功夫放在屋顶上,所以中国的屋顶是中国审美的一个表达,屋顶作为一种很突出的审美部分。三段式:基坐、屋身、屋顶。

(5)中轴对称。

如果再有一个特点,重院叠合,中国住宅建筑都是重院的,一重一重院往里走,四合院进来一重,进来二重,最多有三重。北京的五重要占两个街区,三重就是一个街区。

当然中国还有些自己性的,坐北朝南,这是跟中国的季节风有关,因为我们的风夏天都是东南风多,所以一定要坐北朝南,这个规定在没有季节风的地方就不是个规定。那是不是中国建筑都要坐北朝南呢?不对的,云南就没有、成都就没有、重庆就没有。你到重庆去看房子,哪有坐北朝南,朝东、朝西的一样好卖,因为它从来没太阳啊,并且从来没风,所以重庆无所谓的。我到重庆做项目的时候朝哪个方向都行,好卖就行。如果在上海,一个坐东朝西的方案就枪毙了,这建筑就不能卖,你说谁买坐东朝西的房子。


14.jpg


这些东西是中国的根本,这些东西有两千年了。这些东西传到各地就产生了不同的反响:

第一,地不够大,地不够大就要利用依山依水的方式来调整,人又多,又没有办法像北京的四合院摆那么宽,那怎么办呢?做两层楼甚至三层楼,这就是江南的住宅。江南住宅就楼房,一进门以后一个小木楼梯上去,像安徽甚至三层的都有。没地方啊,还是用重院,还是中轴对称,但是靠水、靠桥,它们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天井。

北京下雨四合院的水就流出去了,外面有阳沟。但是到了江南地区,这个水要往里流,下面搞一个井口,这个水就蓄在中间,他们又讲了一句很好听的话,叫“泗水归塘”肥水不流他人田啊。

这一派东西在汉代传到了潮州、传到了厦门,在那地方就固化了。所以潮州、厦门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中国汉代建筑的基本结构。所以到潮州现在可以找到宋代的村子、可以找到明代的村子,它是保留的最多,并且它的形质是汉代的形质。所以你要是对潮汕建筑感兴趣,这方面工作可以多做,我们可以单独谈,但这就是我给你定一个点,里面大有文章可作。


同学B:老师您好,我是美院研二的学生。我想关注一下上海社区的问题,就居民的活动中心,但是我觉得这个有很多人去写,就不知道该如何找到突破点,想听听您的意见。


王老师:第一,你是不是上海人,如果不是上海人,那么做上海的东西就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不熟悉上海。

我总是说一个外地人要研究一个城市真是有问题的,如果要我研究上海市我就不敢,因为不懂它们的文化。当然,如果你想去做,那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做呢?


15.jpg


首先,明确你准备研究上海社区的哪一个阶段。上海社区是有变化的,鸦片战争以前没有上海社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上海的居民都住在城隍庙那一带。到了租界形成的时候,上海是一个全国最奇怪的租界城市,只有两个租界。大家知道天津有9个租界,武汉有5个租界。上海租界只有两个:法租界和公共租界。

公共租界就是所有的外国人共同搞一个,由于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就搞了个物业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叫工部局。我们以为工部局是搞工程的,不是,这就是公共租界的物主管理委员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业主管理委员会,做的非常好,比方说公共租界没抽水马桶,全部搞地下粪污,所以它们是最早有抽水马桶的社区。

第二个,不能横行霸道,要找警察,但如果警察和黑道勾结,怎么办呢?请一些跟当地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外国人站岗。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它管理的效率很高。没交响乐,就搞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叫工部局交响乐团,也搞画展,组织很多协会。这就是上海在租界时候的社区,当时有华区,也有租界区。

华区和租界区当中有一个融合的部分,就租界区不够了,跨界跨到华区去。现在经常去的常熟路,那些最时尚的路,那些路就是到边缘了,其实过来一点还是挺洋气的,但已经出了租界。所以这段历史你要搞通不难。

第三个,上海社区在改革开放以后,文革就不讲了,文革基本上没动。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有几个重大的事情你要记住:

当时上海有一批外面的人回来改变了社区很多东西,几百万、上千万人和他们的家属回到上海,对上海造成的第一股生命力,这个你要特别重视,80年代上海的繁荣和这批人是有密切关系。我觉得你可以做一个上海回城的这批人对于上海社区影响的研究,这个研究会很有趣,因为这些人现在奠定了整个上海社区最坚实的基础,这批人变成了现在社区知识层的中坚力量。


16.jpg


90年代上海经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放到改革开放的议程表上了。上海就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上海的金融交易所开幕了,那就是和深圳的金融交易所并驾齐驱,上海开始产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以金融为中心、以高科技和贸易为辅的产业,上海的人口开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什么呢?大量讲英语的人涌入上海社区的核心地带,于是开始成为国际都会了。

这就造成了上海市本身最好的区,慢慢出现了社区人口内部的置换,也就说比较国际的人进入上海的中心区。讲普通话的人进入第二圈,因为有高学历又能够讲普通话的外地人在上海进入了外资合资企业,占了很重要的地步,结果本身的上海社区开始外延,不是有句话嘛,上海内环讲英语,中环讲普通话,上海话全在外环,这就是上海社区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现在变得非常的明显,坐地铁就知道了,坐到快到外滩、陆家嘴,就发现你们都在讲英语,慢慢坐出来开始听见有人讲很多普通话,再到边缘开始上海话就很多了。朱家角的车上,基本上全部上海话,就是这么一个变化。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因为这个事情不仅发生在上海,是发生在所有城市,广州也一样,广州的核心区域也都是讲英语,大家不讲广州话。好的广州话都在很外面的地方,挺可怜的,都发生这个蜕变,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产生很多社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区精神的断裂,没有邻居,这是现在很大的问题,左邻右舍不认得,因为都是公寓式的生活。

这又回到学生公寓的问题,左邻右舍都不认得,因为不需要发生关系,只要有一个手机在那里,双十一狂买就行了。所以看见每个学生忙的就是忙着拿快递,没有别的活动,就是快递、上课这两个。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邻里,这个城市不成为城市,它变成一堆人居住的地方,那怎么去研究上海呢。

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城市的复兴,有没有办法通过居住、通过设计、通过导师系统来造成一种新的本地人的邻里的概念出来,如果能造出来,你是有贡献。听懂我的答案吧?是不是一下讲太多了,感觉把你讲懵了。


17.jpg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25.jp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