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颠覆——当代视域中的美术学院》
2020-10-30
2020年10月30日下午,上海美术学院特别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老师来到上美讲堂,为到场师生带来题为《规范与颠覆——当代视域中的美术学院》的讲座。
张敢老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第12、13届全国美展评委,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青年策展人支持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北京市哲学社科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本次讲座通过对西方美术学院历史的考察,分析美术学院在西方现当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方面,美术学院对美术教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另一方面,其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又成为艺术家试图颠覆的对象。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让青年学子在当代重新思考美术学院的价值和意义。
规范的确立:西方美术学院的历史
莱奥纳多·达·芬奇或其学生所作的铜版画
据乔尔乔·瓦萨里的记载,约在1490年,洛伦佐命雕刻家贝尔托尔多在他的花园做一所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之一,也是第一批接受现代型教育的人士之一。可以说,贝尔托尔多开创了现代艺术教育方法的先河。雕塑的教学从这时候就开始了,也有人认为其实这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它只是一个开创者或者叫前现代美术学院的一个阶段。
贝尔托尔多的作品Bellerophon and Pegasus
1531年,在梵蒂冈的观景楼设立了Bacchio Brandin学院。
埃内亚·维科(Enea Vico)创作的铜版画
1563年1月13日,西方历史上第一所美术学院在画家、建筑师和作家乔治·瓦萨里的倡议下于佛罗伦萨建立(Accademia e Compagn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 Academy and Company for the Arts of Drawing)。由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美第奇担任学院的保护人和院长。1564年,为米开朗基罗举行隆重的葬礼,极大提高了学院的声誉。
科西莫·美第奇(左)
米开朗基罗葬礼(右)
1577年,在罗马圣马丁教堂成立了圣路加学院(Accademia di S Luca)。1593年起由画家费德里克·祖卡罗(Federico Zuccaro)担任院长。
费德里克·祖卡罗(Federico Zuccaro)
学院非常重视讲座和进行理论探讨:如关于绘画或雕塑的优先问题、关于设计的定义问题、关于人体运动的表现问题、关于构图等。在学院的章程中明确指出,学院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学院为学生所设置的奖项、写生素描和关于艺术的讨论等内容都被随后在巴黎成立的皇家绘画雕塑院所采纳。
1582年,安尼巴莱·卡拉契在博洛尼亚开办了著名的美术学院,没有任何官方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讲,卡拉契的美术学院更接近传统的艺术家工作室,但是他为之冠以学院之名说明了当时这个概念的吸引力。
素描写生,出自博洛尼亚一间画坊,可能是卡拉契的画坊,约1600年
在17世纪,并存着三种类型的艺术家。首先是中世纪意义上的师傅(master),他们在其作坊中为私人顾客以及教俗当局提供服务。这在意大利、佛兰德斯、英国和德国最为常见。其次,是学院会员,只存在于巴黎,也经常为个别顾客或公共机构工作,与他们有着直接的交往。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于外国同行,但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宫廷的仆人,以至于他们拥有比较少的艺术创作自由。第三类是荷兰画家,他们享有完全的自由,在工作室中工作,没有固定的主顾。
后来说学院派,主要针对的是法国学院派。1648年1月20日,沙尔穆瓦(Councillor de Charmois,几位艺术家说服了他)向国王递交申请书,要求成立一所美术学院。2月1日,便举行了成立大会。会上拟定了学院的章程,印刷日期为3月9日。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院后来成为法兰西美术学院的一部分。
学院的课程分低级班和高级班。低级班为素描班,学生必须临摹教授的课徒画稿,而高级班则要画人体素描写生。而画石膏像和古典雕刻原作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先临摹素描,再画石膏像,最后画真人写生,这样的顺序是学院课程的基础。在整个18世纪都采用这种模式,并进入19世纪。此外,还举办了关于透视学、几何学与解剖学讲座,图书馆也逐渐建立起来。
18世纪法国艺术教育的纲领 C. N. Cochin the Younger,1763年
到17世纪,古代艺术愈加成为绘画中人物姿态的统一模式。甚至如果自然事物与希腊罗马雕刻不吻合,也要进行修改。对于创造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言,罗马雕刻远比大自然重要。与此相联系的是,轮廓比色彩更为重要。勒布伦称素描为“校正我们的罗盘”。
美术学院优点在于其训练方法是有效的,但亦存在弊端,当它僵化的模式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就开始发生问题。慢慢对作品的品味也开始在形成一种固化的方式,这是当时弗雷亚尔提出的概念,“创意(invention)、比例、色彩、表情(expression)和构图”,这是评价绘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勒布伦依据类似的法则来分析普桑的作品。罗吉·德·皮莱出版了《画家品第》(Balance des Peintres,1708年),他根据对构图、表情、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评价给所有著名画家打分,从0分到80分。其中,拉斐尔、鲁本斯,65分;卡拉奇,56分;多梅尼奇诺,56分;勒布伦,56分;普桑,53分;提香,51分;伦勃朗,50分;莱奥纳多,49分;科雷乔,43分;米开朗基罗、帕米贾尼诺,37分;丢勒,36分;乔万尼·贝利尼,24分。
巴黎的美术学院,1746年
这时开始设奖,学生的最高奖是罗马奖(Prix de Rome),通常会给获奖者提供一笔去罗马法兰西学院居住的奖学金。罗马法兰西学院是巴黎学院的分支,创立于1666年。
从罗马学满4年归来,学生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中世纪的方式,即他向老师提交一份他在学徒期间的表现的证书,便可以在法国任何城镇开办画家商号。另一种方式是申请成为学院的教师,只有参加了大奖赛的学生才能提出申请。因此,在18世纪的法国艺术家可以在学院获得升迁的机会,因此可以摆脱行会的约束。
1672年,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埃拉尔被任命为圣路加学院的院长。1676年,两所学院进行了形式上的合并。勒布伦当选为罗马学院的院长。这次合并是法国在艺术上取得压倒意大利的地位一个显著象征。
由于对皮莱打分方法的认可出现分歧,1671年,在学院中出现了所谓古今之争。就绘画而言,尊古派被称作普桑派,现代派被称作鲁本斯派。鲁本斯派的代表是罗杰·德·皮莱(Roger de Piles)。争论持续了20多年,以1699年皮莱当选为荣誉会员,现代派获得胜利而告结束。此时,色彩和设计受到了同样的重视。相应地,威尼斯画派、佛兰德斯画派的作品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NICOLAS POUSSIN, Et in Arcadia Ego,ca.1655.Oil on canvas, approx. 2’ 10”×4’. Louvre, Paris
在18世纪艺术方面最突出的变化要数从罗可可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1738年,对赫库兰尼姆进行发掘;1748年对庞贝进行发掘。同年,斯图亚特发表了《关于出版雅典古物准确说明的建议》。1752年,孔德·德·凯吕斯(Comte de Caylus)出版《古物集》。1755年,温克尔曼写下了《论对希腊作品的模仿》。1761年,门格斯在罗马阿尔巴尼别墅(Villa Albani)画了帕纳索斯山。1763年,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出版。
温克尔曼
英国在这个时期慢慢发展,1720年,在圣马丁街(St. Martin’s Lane)上开办有一家学院,由路易斯·査伦(Louis Charron)和范登班克(Vandenbank)领导。肯特(Kent)、荷加斯和海默尔(Highmore)是其中的成员。在桑希尔去世后,其女婿荷加斯在圣马丁街的彼得宫(Peter Court)另起炉灶,建立了一所美术学院,被称为圣马丁街学院(St Martin’s Lane Academy)。伦敦皇家美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创办于1768年。
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的古典雕塑室18世纪晚期
1790年,艺术家中反学院的运动初见端倪,1800年之后有所发展。“自从我们有了绘画学院,我们没有一个伟大的画家,正如科学院没有培养出大哲学家一样。”(伏尔泰)
狄德罗认为:“学院以服从规则的形式几乎把所有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即天才)窒息了。”
法国的改革者是雅克-路易·大卫。他组建了一个革命艺术家俱乐部,称为艺术公社。1792年,大卫进入国民议会,任下院议员,提出了关闭所有美术学院的提案。1816年,皇家绘画雕塑院、音乐学院和建筑学院合并而成法兰西艺术院(Academie des Beaux-Arts)。
雅克-路易·大卫
规范的颠覆:沙龙展出及其影响
1667年,法国王室认可的艺术赞助机构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在卡雷厅(Salon Carré)举办了第一次半公开的艺术展览。沙龙最初的重点是展示法国首席大臣红衣主教马扎然于1648年创建的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的作品。在接下来的200年里,任何艺术家要想在法国获得成功,在巴黎沙龙的展览是必不可少的。
1725年开始,沙龙在卢浮宫举行,当时称为沙龙或巴黎沙龙。1737年8月18日至1737年9月5日在卢浮宫大沙龙举行的展览开始面向公众。这些展览起初每年举行一次,后来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奇数年举行。沙龙从圣路易节(8月25日)开始,持续几个星期。沙龙一经定期公开,其地位“从未受到严重质疑”。1748年,引入了艺术家的获奖评审机制。从此,沙龙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1699年沙龙展
法国大革命使展览向外国艺术家开放。在19世纪,公共沙龙的概念扩展到政府赞助的年度新绘画和雕塑评审展,在大型商业大厅举行,邀请持票的公众参加。夏尔·波德莱尔、丹尼斯·狄德罗等人为沙龙写过评论。1849年开始颁发奖章。1863年,沙龙评委会拒绝了大量的提交画作,结果引发了被拒绝的普通参展者的不满。为了证明沙龙是民主的,拿破仑三世设立了“落选者沙龙”(Salon des Refusés),其中精选了当年被沙龙拒绝的作品,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也在其中。“落选者沙龙”于1863年5月17日开幕,标志着前卫艺术的诞生。
Le Dejeuner sur L'Herbe1863. Oil on canvas, 214×269cm Musee d'Orsay,Paris
1874年4月15日至5月15日,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卡普辛大道35号,摄影师费利克斯·纳达尔的工作室举行了德加、毕沙罗、塞尚、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摩里索、布丹、基约缅、贝利雅等30位艺术家参展。4月25日,在《喧嚣》杂志上发表了署名路易·勒鲁瓦(Louis Leroy)的评论,题目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因此得名。这是第一个独立于官方沙龙之外,由一群艺术家组织起来的,具有前卫精神的展览。
但是,印象主义实际产生的时间应该是1869年 ,莫奈和雷诺阿一起创作青蛙池。
Evening or Lost Illusions
Oil on canvas, 1843. 15 1/2×26 1/2 inches (39.5×67.5cm)
Kunstmuseum, Basel
独立艺术家协会(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独立沙龙(Salon des Indépendants)于1884年7月29日在巴黎成立。该协会的口号是 “sans jury ni récompense”(“没有评委也没有奖励”)。阿尔伯特·杜波瓦-皮莱(Albert Dubois-Pillet)、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和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是协会的创始人。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们每年的展览与秋季沙龙一起引领了20世纪初的艺术潮流。这里往往是艺术作品首次展示和广泛讨论的地方。沙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闭,但独立艺术家协会仍然活跃。
1884年12月1日,第一届独立艺术家沙龙举办。独立艺术家沙龙成为被传统沙龙拒绝的艺术作品的避难所。
亨利·马蒂斯《生活的愉悦》1905-06年
第一次画展的收益被指定用于救助霍乱患者。第二次展览于1886年在杜伊勒里花园的临时建筑中举行,展出了200幅画作。到1905年,亨利·卢梭、皮埃尔·波纳尔、让·梅辛格和亨利·马蒂斯都曾在这里展出过作品。在1890年至1914年这个被称为“美好时代”(La Belle Epoque)的时期,几乎所有与现代主义和前卫派有关的艺术家都在独立美术馆展出过作品。展出的作品风格各异,从现实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纳比斯、象征主义、新印象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
1905年,独立艺术家沙龙为修拉和梵高举行了回顾展。
1906年,独立沙龙举办了所有野兽派成员的第一次共同展览。
亨利·马蒂斯:《蓝色裸体》,1907年
秋季沙龙(Salon d‘Automne),是每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艺术展。它于10月中旬在大皇宫和小皇宫之间的香榭丽舍大街举行。第一届“秋季沙龙”由弗兰茨·茹尔丹于1903年创立,参展的有赫克托·吉马尔、欧仁·卡里埃、费利克斯·瓦洛东、爱德华·维亚尔等人。
秋季沙龙是对巴黎官方沙龙保守政策的反击,成为20世纪绘画、素描、雕塑、建筑和装饰艺术发展和创新的展示。在沙龙举办初期,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等知名艺术家都对沙龙表示了支持,甚至连罗丹也展出了几件作品。自成立以来,保罗·塞尚、亨利·马蒂斯、保罗·高更、乔治·鲁奥、安德烈·德兰、阿尔伯特·马尔凯、让·梅青格、阿尔伯特·格莱兹和马塞尔·杜尚等艺术家的作品均有展出。
除了1903年的首展外,还有三个日期对秋季沙龙来说具有历史意义:1905年见证了野兽主义的诞生;1910年见证了立体主义的启动;1912年导致了国民议会的排外和反现代主义的争吵。
View of the 1904 Salon d'Automne, photograph by Ambroise Vollard, Salle Cézanne (Victor Choquet, Baigneuses, etc.)
现代艺术与美术学院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滋养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客观的理性和主观的表现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此消彼长的从不停歇的较量和搏斗。
高更:《静物》,1901年
后期现代主义的艺术教学(特别是美国的艺术教学)越来越屈从于这样一种虚构的理念,即那种所谓学院的价值观——其实质上的意思,是指以描摹活体模特儿和大自然母题为基础,传授技巧,使之训练有素——是不利于“创造性”的。
这种虚构的理念,使得美国人忽略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即1890年至1950年间,事实上,创新并延展了现代主义事业的所有艺术家,如绝不逊于毕加索的贝克曼,以及米罗和德·库宁,还有德加或马蒂斯,都是通过那种教学画室培养出来的。
——罗伯特·休斯:《绝对批评》
最后谈谈现在,学院派的训练对我们来讲依然是有意义的,但后期的发展要看个人的修养,看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个人修为的增加慢慢会形成艺术语言和艺术观念,在当代视域下,学院本身的价值依然存在,也就是大家为什么要坐在这的原因。但不要忽略其中的弊端,要避免僵化的模式弊端。所以希望能够颠覆,在创作中去颠覆模式化的概念,创作出非常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作品。
大卫
精彩问答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现场同学积极参与互动并提出问题,张敢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同学A:张老师您好,我是上大美院的一名研究生,今天看完您的梳理以后,我的感受就是学院派内部的这些反叛者,其实他们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院派的内容,不过是以反叛的姿态丰富了他此前所在的学院派的传统,其实是一种反叛式的继承或者延续。可能在当代艺术史的发展上,还有一种反叛者,他更类似于革命者,以超越系统的这种反叛的方式而存在,比如说像黑山学院,它好像是以突破系统而自己再创造另一个系统这样的方式存在的。
其实我的问题就在于您是怎么看待在当代艺术渐渐走出,就是它走出视觉,走向观念了以后,您怎么看待它对于学院派传统的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张敢:好,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我不认为当代艺术是从传统走向观念,艺术观念是一直存在,艺术如果不表达观念的话它也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强调观念,我认为是特别空洞的一种说法,其实它是把艺术带偏了。
当一位艺术家呈现作品的时候必须用图象的形式,而且必须包含技艺的成分,很多人反技艺的,我认为技术是艺术保存下来唯一的底线,如果连技艺都没有了,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你跟我谈观念,为什么呢?谈观念谈得过哲学家吗?谈得过历史学家吗?讲故事讲得过文学家吗?艺术家的价值何在?就是要用图象来呈现观念。所以观念就不能过,当我看一张画,别人附这么厚一本说明书的时候,这个画是有问题的,一个画不可能承载那么多东西。当然我们现在看古代绘画,一件作品写了一本论文,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是在陈述它的历史、剖析它相关的背景资料,那当然要写很多东西。但就作品本身,它的深入程度是有限的,不要过度的去挖掘一件作品的深度,挖过了就过犹不及了。人创造的东西还能深刻到什么程度,你就说说吧,我们不能理解,不可能的。作品还是要传达美感的,只不过载体变了。
其实我觉得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之间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它的载体变了。今天我们有电脑了,如果达芬奇那个时期有电脑,他肯定用电脑画,我相信凭他的那种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那种不安分的方式,他肯定会用电脑。
我不是反驳这个同学,这位同学问的特别好,这肯定是很多年轻人的一种困惑。什么是观念呢?要表达什么样的观念呢?艺术家还有什么观念呢?我其实有时候还是愿意回到文艺复兴或者至少在50年前,为什么?我觉得当代艺术家不要被观念带跑,我们要有思考。
大家也不要完全相信理论家,一定要注意这点。理论家有时候不搞创作,有时候他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一定要学艺术史,学好了以后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我记得当时给清华美院上本科课的时候,我说喜欢美术史的举手,没一个人举手的,大家都觉得这门课特别没意思,后来我说其实美术史是什么呢,是个坐标系。掌握了美术史,就有一个纵向的时间轴,可以知道历朝历代画过什么。同时还有个横轴就是地域,不同地域同时代的人做过什么,学习过的人就可以给别人定位,也可以给自己定位。
想在肖像画上有突破,就定位一下,这里面有伦勃朗,有那么多大师,你定位在他边上够不够,如果挂得住证明你画的不错。其实慢慢你对自己的发展、对这个作品的判断就慢慢形成了,美术史的意义在这儿。
美术史并不是一些美术史家搞出来的东西,其实大家知道瓦萨里是个画家,他在记载这些事件。从画画的人里面分化出来美术史家,他的作用实际上是帮着画家在做工作,不是另外一批人做的另外一件事,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学美术史,把美术史学好,中国的、外国的都学好。不是因为我是美术史系的就在这做宣传,其实它的意义就在这,但不用像美术史系的同学那样把某一个时期做那么深,至少美术史就给你提供了一个脉络。
比如说喜欢鲁本斯,那你多看看,上课的时候我只给放了一张鲁本斯的照片,那你可以再去找找有多少张鲁本斯的图片,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呢。温故知新,其实你看这些古代的艺术家,每一个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过来的。
大家都知道高更,谁临过高更?有没有临摹过高更作品的,你会知道它的色彩是怎么变化的,它里面那些色彩、笔触的微妙太美了,我试过,因为我搞美术史的没那么多时间去临摹,所以我临摹的结果就是让我赞叹了一番,然后就停下来了。
但是你作为画家来讲,你就可以临完了以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比如说像培根,像前面看的大卫•霍克尼,大卫•霍克尼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临摹毕加索,或者叫仿毕加索,那就是他创作的一个过程,每个艺术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就说大家不要被当代艺术的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给迷惑了。
当然我们觉得有新东西是好的,艺术的根本就在于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一味的求新也是有问题的,只是为了花样翻新。其实这个语言一定要翻新吗?老语言就不能写新东西吗?我们看一些得诺贝尔奖的,他们发明了新语言吗?还是用那些字母、文字,但讲的故事是另外一个时代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也不代表就是对的,反正我对当代艺术持一个什么态度呢?就说我不认为有当代艺术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它只是当代的艺术,凡是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艺术,只要能够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它都是优秀的作品。
抽象艺术就把这个语言都走绝了吗?没有,抽象还有很多可能性。我觉得不要被形态什么所迷惑了,因为大家有过这个争论,什么是当代艺术?好像必须在形式语言上够当代,我说那不一定,语言可以不当代,但是它可以在内容上是当代的,表现这个时代特征的东西。
我觉得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思考是很好的。
同学B:张老师您好,我是上大美院的一名研究生,张老师您好,您刚刚强调基础的训练,也说了我们在学校学习,今后来超越老师。在艺术创作之中,因为我原来就觉得说一定要把基础练的特别好才可以开始创作,但我觉得很多同学可能就不是很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该开始创作,所以我非常想问问张老师,有没有一些建议?
张敢:这两个不是分开的,没有人的基础说到什么时候就好了,然后再换做另外一件事,他一辈的都在训练,一辈子都在感受。
基础就像我们盖一栋大楼,是看不见的那部分,但出来的这部分就在基础之上。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在画素描、一直在画东西,或者随手在勾一些东西,就他在不断完善这个传统,他的基础。但他创作是同时进行的,我觉得不要把它分开。不然你会觉得基础永远都不够,每一个人都一样,要仔细挑的话,每个人的作品里面都能挑出一些毛病来,但这个毛病不是我们要挑的,没有说谁的基础是完备的,它永远是在变化的,永远是不断在增加的,所以我觉得在创作的同时一边画,一边练习,从来不间断。
今天中国艺术家的状态得找一些那种范例,真的热爱艺术的人的范例。你会发现他们生活中好像没别的,但他也会去参加朋友聚会。他没有大的画架的时候可能就随手勾些素描,当有条件的时候就画一张大的创作,不断地在完善自己。
我发现我有好多好朋友都特别勤奋,量是非常大的,就不停的在画。但你也会看到他和你喝酒、聊天的时候,其实那是他换脑子的时候。后来我有时候不爱跟他们喝酒,我说我搞美术史的,时间特宝贵,多看一本书就多是一本书,谁有时间陪着你们喝酒,你在那换脑子,我在这陪着你玩,那不行。但是换脑子的时间是需要的,大家也都需要一个放松的过程。
我记得原来我们在美术史系读书的时候,老先生就嘱咐我们别砍柴的跟着放羊的跑,明白吗,放羊的就唱着小曲顺便把羊给放了,羊吃饱了就行了。砍柴的总得背回一捆柴火才行,我们搞美术史就是砍柴的,必须得把这东西背到自己身上才行。
在这个前提下,艺术本身会成为你的生命,就像呼吸、像吃饭、喝水一样,慢慢你就不会再纠结于基础和创作之间关系的问题了。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