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2020-11-06
2020年11月6日下午,上海美术学院特别邀请到了本院特聘教授陈履生先生来到上美讲堂,带来题为《走进博物馆》的专题讲座。陈履生教授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11-2016)。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湖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
本次讲座以陈教授亲自考察过的世界上370多家博物馆为实例,论述从博物馆的起源到当代的发展和博物馆的社会意义,重点论述博物馆的特色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所构成的博物馆特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关注到休闲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在中国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中,特色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
博物馆是文明社会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代表着累积文明成果的水平,连接着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成为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文化依赖,这就是博物馆、美术馆的魅力之所在。博物馆给所在的城市奠立了一个文化地标,成为城市的文化窗口,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世界四大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法国巴黎卢浮宫(1793年8月10日开放)
卢浮宫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积为24公顷。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藏画有15000件,但平时用以出展的不过2000多幅,仅占全部馆藏的1/3。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 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有藏品800多万件,主要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870年)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与同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一起,构成了人类(或者叫做世界)过去跟未来的两大交汇点,大都会博物馆记录着人类的(或者叫做世界的)过去,联合国总部描绘着(或规划和展望)世界(或人类的)未来。截至目前,该馆目前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
1870年,一群银行家、商人、艺术家发起了建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倡议,同年4月13日通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宪章》,确立建馆目的“为了鼓励和发展艺术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了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并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指导。” 1872年2月20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次开放。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宫邸。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新建的侧翼“艾尔米塔什”(名字源自古法语hermit,意为“隐宫”,该博物馆由此得名,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1852年起对外开放,有从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的270余万件藏品。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主要自然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该馆始建于1869年,收藏有3200多万标本和史前古器物,还有藏书485,000册。博物馆导航系统可以免费下载到手机和多种无线终端接收设备上,不仅能帮助游客明确所处位置,还能对博物馆全部展厅、设施进行导航,让游客在博物馆内行走自如。
人性中有基本的占有欲,从古至今世界上有很多物品表现出难以抵挡的诱惑力,所好为所有,就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追求。有了占有,就有了把玩,把玩反映个人的喜好,其中审美是最为高尚的。
因此,艺术品的收藏最为普遍的,最具有共性的特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收藏品被青睐,不外乎由于珍贵和稀奇这两大特性。珍贵和稀奇都可以表现为文化和物质的两个方面:文化上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物质材质的珍贵和稀缺。两者都能够表现出市场价值,所以收藏难以摆脱金钱关系,难以脱离与占有相关的两个方面。文化上的占有与价值上的占有,表现为收藏概念中品格上的巨大差异。
从收藏方面看,也有基于文化和物质的两个方面的追求,这是品格取向的最为明显的差别。而所谓的差别又没有绝对的分界,即使像中国古代文人那样完全是出于文化上的追求和选择,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上的标榜,也难以避免在物质上的某种认定和判断。因为收藏品的物质特性,不同于像诗歌、音乐等与物质没有关联的其他文化产品,物质中的价值就会影响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文化和品格的导向。而当文化也可以用价格来衡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关系,即使是纯文化的收藏,也可以表述为对物质的追求。从收藏的最终结果来判断,是永久的私藏,还是进入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共享,这是最核心的价值判断。
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的全称为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是牛津大学五个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创建于1683年,1683年阿什莫将他的收藏全部捐赠牛津大学,牛津大学为之专门在宽街(Broad Street)建造新楼,并于1845年将藏品迁入到现在的博物馆建筑中。
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1930年盖蒂其父死时留给了他50万美元,以后20年间他在股市和石油界不断拼搏,后来成为了美国首富。他对艺术的捐赠从不吝惜,他说:“一个不爱好艺术的人是一个没有完全开化的人。”在盖蒂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艺术才能称得上是有教养的文明人。他还著有几部美术史和理论的专著。
他一生收购了大量的名画、家具。1968年,盖蒂博物馆建成,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那就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任何人,只要脚上穿鞋,都可以进来观赏。1976年在临终前,他把全部财产33亿美元中的22亿捐助给盖蒂博物馆,在为后人留下一段传奇故事的同时,也保存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荷兰科勒穆勒博物馆
科勒-穆勒博物馆曾是科勒家族的私人狩猎场。安东·科勒于1888年与富商之女海莱内·穆勒结婚,继承了岳父的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购置了霍格菲勒公园的这片土地。科勒夫人酷爱美术,收藏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并颇具眼光,很多在当时并不很出名的作品,现在都成为了艺术珍品。夫妇俩后以建造美术馆为条件,将大量的收藏和土地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于1938年建成,科勒夫人任馆长。科勒-穆勒美术馆藏有凡高的作品多达270多件,此外还收藏有鲁东、修拉、西涅克、毕加索、蒙德里安等大师的作品。
“歌剧:激情,权力与政治”展,不同于许多主流艺术展,它并不是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构成的一定主题的展览,而是通过展览让人们学习、认识和回味歌剧的历史和魅力。因此,这个展览沿袭了V&A在特展上一向采取的沉浸式传统。
展览以时间为序,将1642年以来歌剧发展的历史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呈现。展览以歌剧发展史为脉络,以四个世纪的七个欧洲城市为基点,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到现在,讲述了歌剧发展的历史。它揭示了歌剧如何与它们所创造的城市,与社会政治、文化景观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并展示这种流行的娱乐形式如何捕捉到作曲家、音乐家和歌唱家的想象力。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无尽的盛宴”特展
波士顿美术馆,“无尽的盛宴”是一个合作的艺术项目,旨在探索食物和文化的相互联系。波士顿美术馆在7个月的时间里,邀请了来自波士顿地区10个社区组织的年轻艺术家为大型壁画拍摄创作了的可食用雕塑。壁画的背景,也完全由可食用的材料制成,再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桌布图案。他们的灵感来自波士顿博物馆馆藏和艺术品,以及他们自己的文化多样化家庭所享用的菜肴,如中国蛋挞,萨尔瓦多辣酱玉米饼,牙买加米饭。这些内容被拍摄后,表现形式就会在这个超现实的史诗般的“无尽盛宴中”占据真实食物的视觉空间。
英国国家美术馆
博物馆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科研机构的研究,是以藏品为主、带有博物馆特性的研究,研究博物馆藏品的相关信息,承前启后的相互关系。可能是以文物串联的通史研究,也有可能是断代史研究;可能是分类的研究,也可能是专题的研究;可能是偏重历史的,也可能是偏重艺术的;可能是偏重内容的,也有可能是偏重材质的。正因为这种研究的特性,其成果能够反哺于展览等其他业务工作,包括文创产品的开发等等。
与过去不同的是,博物馆的休闲功能正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去博物馆可以看展览,学习历史,欣赏艺术。可以仅仅是为了休闲,享受在博物馆的时光,品尝那里的美食与饮品。可以一个人在那里发呆,也可以和朋友在那里约会。可以为历史和艺术,也可以为爱情和友情。
英国国家美术馆 餐厅
以休闲为目的的博物馆之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会因为巨大的反差而得到一个安静的小憩,与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同处于一个屋檐下,正好像博物馆奇妙夜一样。休闲的乐趣发生在博物馆,同样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2015年8月12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综合来说,在一个世界发展历史中,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博物馆离我们越来越近,博物馆就在我们身边,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博物馆:没有博物馆的强大就不可能有国家文化的强大,没有文化的强大,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强大。
精彩问答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现场同学积极参与互动并提出问题,陈履生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同学A:陈老师您好,我是上大美院的研究生,在我了解的资料里,有许多博物馆提倡沉浸式体验,但似乎有种把“沉浸式”这个概念随意的搬到博物馆中的倾向,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履生老师:你这问题提的很好,我很讨厌现在很多人把沉浸式看成博物馆的主流,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里面,没有沉浸式这一说。我们为什么搞数字的博物馆、搞沉浸式的,因为没有展品。我看到上海有一家博物馆,新开馆我进去一看,不像美术馆,像科技馆,全是荧屏闪烁。在里面想看一张画,都没有很好的环境和心境。展陈不符合美术馆、博物馆的时髦和流行,不符合博物馆的腔调。
沉浸式做好了很不容易。现在很多沉浸式的展陈把我们的审美带到了一个很低级的层面上。我不需要这个沉浸,看艺术就是看艺术,所以,现在这一社会风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海的商业化带来的。我一直在批评这一现象。
同学B:陈老师您好,我是上大美院的一名研究生,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有打算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继续学习,我看过一些资料,说现在的博物馆教育乎有种“千馆一面”的倾向,不知道陈老师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
陈履生老师:这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这位同学谈到“千馆一面”的问题,我们的博物馆教育也是“千馆一面”,“千馆一面”还不是表现在某一个方面,不是表现在建筑、楼梯。小学生在博物馆里画画、剪纸、捏个小泥人都是教育,那么,问题是我们的博物馆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探讨的。
比如说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任职期间,组织了社会教育,为它们专门编了教材,后来这个教材准备推广到北京市。这就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性,也是博物馆教育延伸的问题,但这做起来很难。比方说全世界博物馆都和考古关联,中国的各个省级博物馆都是和考古关联的,但极少有博物馆告诉观众考古是怎么一回事,极少,除了遗址类博物馆,其他博物馆没有,所以,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你们也可以在网上看我的微博,我昨天讲了博物馆的教育问题,博物馆是生产知识和提供知识的场所。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是一样的,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认识。
我给你最实用的办法,选择了这个方向之后,有机会继续在英国工作一段时间,做大量的介绍工作,把这些好的先进经验介绍到国内来,这是我认为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不然你回来肯定是水土不服的,回来后随便在哪家博物馆,你会懵了,你感觉怎么好像和在英国学的不一样,怎么和大英博物馆看的不一样,很多的不一样。感觉你就白学了,我也认为是白学了。这是我提供你一些私人的建议。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