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与时间

2021-10-11

1.jpg


装置艺术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


2.jpg


2021年10月11日下午两点,上美讲堂邀请到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孙振华,为上美学子带来题为《装置与时间》的主题讲座。


3.jpg


孙振华,先后在文学、美学、美术史专业学习;198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专业方向为:雕塑理论和雕塑史、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当代艺术批评。著作有:《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国当代雕塑史》《公共艺术时代》等20部。


4.jpg
5.jpg


装置艺术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从时间入手,探讨不同文明中时间观的差异;以及什么是艺术的时间;雕塑与装置在时间观念上的区别;不仅有助于理解装置艺术的特征,更重要的,将时间分析作为方法论,可运用于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之中。


6.jpg


讲座《装置与时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不同文化中的时间。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时间观。

第二部分,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本部分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

第三部分,装置的时间。通过讲述装置艺术的特征、说明装置艺术所依托的当代时间观、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较,在时间上的特点。

第四部分,将时间作为方法。在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分析、研究过程中,或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地形成时间意识或者形成时间观,将时间因素作为特定的角度和路径加以运用。


7.jpg

8.jpg

孙老师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常常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时间,一个是自然的角度,人们感受时间总是从日月星辰、从植物生长的周而往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感到时间的存在。二是生命的角度,人总是在自身生命的不断流逝的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接下来,孙老师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将不同文化中的时间分为线性时间、循环时间、模糊时间和地方性时间四大类型。当然,这四大类型的时间不是绝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常常也会有重叠和交叉。


9.png

六道轮回图(左)

印度教湿婆形象(右)

10.png

因纽克人和他们的雪屋(左)

苍山雪(右)

11.jpg


在第二部分:孙老师从五个方面归纳了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第一,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用可感的形、色、体记录、保存时间,与遗忘和死亡抗争。艺术天生就是一种记录时间的方式,雕塑在本质上就是塑造形象、复制生命、与死亡抗争。第二,表现运动的场景,想象时间的因果。绘画、雕塑都是静止的艺术,不是时间的艺术,不管它们怎么表现运动,从物质形态上讲它们都是静止的,但是它们可以把最富于孕育性顷刻和运动的场景表现出来。第三,表达作者的历史观和时间意图。作者通过把一些不同时空中的东西并置起来,不直接表现一个动作,而是用具有暗示性的画面来表现对时间的理解、看法和观念。第四,艺术家借助肌理、痕迹、手印……呈现创作过程的时间性。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过程的痕迹,时间的痕迹留在了作品上面,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记录。第五,用动态的方式直接呈现作品的空间位移和时间变化。这是直接将运动引入创作,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这就是四维的运动雕塑,它直接表现空间的位移和时间的变化。


12.png

埃及金字塔13.png

《拉奥孔》梵蒂冈博物馆

14.png

潘鹤《自我完善》(左)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1912(右)

15.png

石向东《行进》1994

17.jpg


讲座的第三部分:装置与时间,孙老师首先讲了装置艺术的四个特征:首先是物质和媒介。装置它总是要依赖一种物质材料,依赖某种媒介,早期常常是现成品。其次是空间和场域。装置需要一个空间或者场域,大多以室内空间为主,需要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场域,但是场域中的装置是非永久性的,很大可能会被拆除。第三个特点是观众的参与与互动。装置不是艺术家自己完成的,它需要观众的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最后一个特点是感受与体验。装置作品感受方式不一样,它不仅仅是观看,而是身体感受,观众参与到这个特定的场域中,调动全部身体感官、进行浸入式体验。


18.png

施慧《老墙》2003

19.png

展望《城市》2003

20.png

吕胜中《招魂堂》1990

21.png

邱志杰《大玻璃——关于新生活》

23.jpg
24.jpg


接着,孙老师强调,装置的时间是一种当代时间。这一点很重要,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不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时间观念上的不同。过去我们认为,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有价值观的不同,还有制度系统的不同,从时间上看,还有时间观的不同。

孙老师认为,当代艺术建立在当代时间的基础上。当代时间有三个主要来源: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时间,强调“此刻”和“当下的时间”。

接下来孙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装置在时间上的特点。首先,装置的时间不再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是呈现出片段化、零散化特征。装置的时间既有现成品,也有人工,把这样的东西拼制起来,在时间上就携带了不同时期的碎片,呈现出片段化、零散化的特点,不再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其次,装置在时间上可以是个人的、独特的。很多装置作品与作者独特的个人经验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雕塑大不相同,雕塑强调一种共同经验,想要最大可能地具有概括性。再次,装置的时间是现场的、当下的,在此时此刻获得的时间感受。装置就属于现场,如果出了那个现场它就没什么意义了,看照片也没什么意义。最后,装置的时间可以是重复的、回旋的、未知的 、不可预测的。


25.png

陈箴《圆桌》1995

26.png

张永见《猩红匣子》1986

28.jpg

29.jpg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将时间作为方法中。孙老师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分析、研究过程中,或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地形成时间意识或者形成时间观,将时间因素作为特定的角度和路加以运用。”首先,从时间出发,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当我们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的时候,时间就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古埃及雕塑,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正面律”,还有个叫“对额动作”,从时间的角度去看,这与他们的生命观是一致的。其次,可以从时间维度来观察、解释艺术史现象。最后,从不同时间观入手,分析不同民族艺术的文化差异。


30.png

古埃及《法老与王后》(左)

31.png

古埃及《村长》(右)


古希腊雕塑,“以对立的姿势保持躯体的平衡”


31.png

米隆《掷铁饼者》复制品(左)

《垂死的尼俄柏》(右)

32.png

《米洛的维纳斯》(左)

波利克里托斯《持矛者》(右)

33.png

《大卫》(左)

《被缚的奴隶》(右)


中国古代雕塑中马的动态变化


西周《盉驹尊》(左)

战国《铜马》(中)

秦《陶马》(右)

34.png

西汉《马踏匈奴》(左)

东汉《铜马》(右)

35.png


欧洲16世纪的“肖像热”


36.png


中国忌讳为活人塑像


37.png

五代后蜀·王建像·成都永陵(左)

南宋·杨粲像·遵义杨粲墓(右)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老人”和中国的“老寿星”比较


38.png


基督教和佛教造象在时间观上的比较


39.png

吉雍《垂死的基督》时间上的紧迫感(左)

《青州佛像》时间上的静止和恒定(右)


40.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41.jpg


同学A:孙教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您作为批评家、策展人以及作家和教授多重的身份,您在看这么多的作品当中,我想了解您对于评论作品好坏的标准?第二,当下这两年开始兴起的NFT数字艺术的潮流,我想听听您对于在NFT这样一个数字加密艺术的环境下,在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如何去看待作品的艺术性?


孙振华:一个搞批评的人或者一个教师经常会面临着“你觉得什么是好作品?”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内心里始终可能有两种标准在纠缠,一种标准就是你的教育、你的经历、你的修养给你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大家相对比较公认的,所谓“正确”的标准。这是由艺术史上或者艺术理论上所告诉我们的。


还有一种标准是个人的标准、内心的标准,这种标准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对一个人来说,最难的是怎么样找到你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当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能够很清楚地告诉你结论的时候,可能那个标准本身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最难的是要依循你的内心,发现自己,找到一种自己真正喜欢的、独特的,跟你的气质、内心相吻合东西,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关于你说的数字艺术的问题。数字艺术现在很主流,特别是现在国内有一大批海外归来的艺术家,许多人在国外可能就是以这种新媒体的数字艺术学习为主,带来一种全新的冲击。我个人很乐意看到他们的创新,因为在这方面,许多是我们的短板,特别是我们这代人的短板。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也要对数字艺术的潮流保持警惕,数字作品要有意义,不是仅仅为了炫技。还有,对于现在仍然愿意坚守架上创作、坚守手工劳作的同学,我想说,他们的工作也是不可取代的。也许科学越发展,人类越需要一种跟科学高速发展相抗衡的东西,拿什么“抗衡”呢?就是每个人的初心,直觉,情感。在推崇高科技艺术的时候,也应该允许低科技艺术,也可以在创作中让科技退回去,让艺术家回到最初的状态。如果未来科技发展让所有人全部都要借助电脑来创作,可能艺术也失去了很多意义和趣味。应该允许有一帮人运用高精尖的技术做艺术,探索各种视觉效果;也要允许一部分人回到那种最简单、最原始、最朴素的劳作中间。这样的未来才是艺术所希望的未来,而不是说一窝蜂的全部做一件事情。


42.jpg


同学B:孙教授您好,像装置艺术这类艺术形式,未来要如何去保存、流传?我现在看到的更多是以图象的形式保存,但是图象的形式又强调不出现场的那种感觉,您对这个现象或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振华:这是一个好问题。装置艺术确实在走向市场的时候存在短板;同时装置的时间性也是一个问题。不过,我现在也会想另一个问题,艺术是不是要永久?是不是所有的艺术留存的时间越长就越好?装置艺术的短板就是收藏,像灯光艺术、蔡国强的烟火等等,都不可能收藏,再复制也没什么意义了,它是此时、此地、此刻、面对特定的人群艺术,曾经有那么一个瞬间,烟火被大家看到了。它不能留住,似乎很遗憾,但想一想,其实生命也好、人生好多东西也好不也是一样的吗,它们能长久留住吗?留不住,装置也是这样。留不住的东西,不可复制的东西,具有一种反商业性的特点;而那些留得住、不断重复的东西,许多时候都是巨大的商业欲望在支撑。像装置艺术这种反商业性的艺术,艺术家更多地是追求一种此刻、当下的创作快感,它们可能确实是留不下来。这是个永恒的矛盾。不过,我现在甚至觉得像那些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尽管确实留存时间长些,是不是真的能永恒呢?也不可能,它们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刚刚我们说的《马踏匈奴》,它就跟原来很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跟原来也基本是两回事了。现在的敦煌壁画跟最初绘制出来也是两回事。事实上,它们距离原来的时间也就一两千年,留下来多长时间算是永久呢?相对于宇宙漫漫长河,相对于时间长河,一切都在变,所以“留”只是相对的,“不留”才是永恒的。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