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孪生形态下的网络艺术设计学

2021-10-25

1.jpg


数字孪生下,我们不可能逃离现场


2.jpg


2021年10月25日下午两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宋钢做客“上美讲堂”。宋钢老师多年来致力于″网络艺术设计学"、″网络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本次讲座题为《数据孪生形态下的网络艺术设计学》,讲座将从“数字孪生”,“应用对象”,“网络艺术设计学的境遇”三个部分展开。


3.jpg


宋钢,198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毕业于罗马美术学院。2005年起任罗马艺术大学教授。现为罗马艺术大学校长助理,意大利卡坦扎洛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助理。2017年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2021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而享有国际声誉。作为中国现代艺术“85思潮”的推动者,在“85思潮”期间,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区分现代艺术思潮与中国现代艺术”一系列的讲座。并于1989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1991年参加美国亚太博物馆“我不与塞尚打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201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6年“推动力”雕塑代表意大利参加杭州“G20”峰会等国际重要博物馆的展览。先后获得“意大利共和国金奖”,以及“教皇——保罗二世,国际和平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4.jpg

5.jpg


宋钢老师的讲座从网络时代,现阶段经济体量的提升主要集中体现在互联网经济形态方面开始展开。他在讲座中描述:当下,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到数字经济的快车道。这集中体现在数字经济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时代的这几个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到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规模的增扩,使线下经济与线上经济的比重在不断的变化中。而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来自于数字经济,而且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专业逐渐成为社会前沿关注的中心。


6.jpg


宋钢老师认为技术是一种方法论,说到底学科建设是围绕着社会现场的需要而设置。在当下,设计学与社会现场的结合更为紧密、直接,它与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在数字时代的现场,设计被视为人的行为在网络现场的具体体现。于此"网络艺术设计学"从学科筑基的底层搭建,不仅仅只是为单一的App应用埸景,而是从人的行为高度,立足于大设计的宏观视角,将智能场景的应用范围纳入到″网络艺术设计学″的视野:如城市大脑、车联网、虚拟工厂、智慧医疗等智能场景均规划其中。以一种大学科的构建,从大学出发,进入到智能场景的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民生等多位一体的智能场景。把高校视为一种智能孵化的场景平台,为社会的经济转型助力。今天,新技术作为一种推动力、一种方法论,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如何去使用它,使之成为我们当下所需要的生产力,创造出多方面的价值,是值得多方关注,形成共识。自然,这既是机遇与挑战,也是“网络现场”与“行为在场”,等待我们去介入的相关课题。涉及到当前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数字孪生″,更值得我们从底层的基础学科方面介入。


7.png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又称数字镜像、数字化映射,也称信息镜像模型(Cyber-Physical System 简称CPS),它是线下与线上全过程的映像。数字孪生所形成的镜像平面是“虚实”镜像的介质。打个比喻,在这个数字孪生的镜像世界里,镜前是对象,镜后则是“数字镜像”,是对象的数字形态。联接数字镜像的网络是智能场景的基础与设备。


8.jpg


关于数字孪生的起源,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迈克尔•格里夫斯解释数字孪生是“物理产品的数字表达”。依他的观点而言,物理产品的数字表达是抽象地表现物理产品,条件是用数字形态对物理形态进行现实客观或者说是在模拟的,是特定空间条件下的一种检测。自2017年以来,数字孪生研究学者将数字孪生的理念引入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以及医疗、电网甚至农牧业等众多领域。


9.jpg
10.jpg


数字孪生有相关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美国将“数字孪生”区分为应用平台、数字孪生空间、模型平台和数据平台;德国将其区分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其中数字世界包含业务层、功能层、信息层、通信层和集成层,物理世界包含集成层和资产层。而这几个层面环环紧扣,从物理层、数据层、模型层、功能层进入应用场景。对于数字孪生的应用,目前政府层面、各互联网巨头公司、超级软件公司先后介入到智能工厂、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建筑以及智慧医疗等,它们均属于数字孪生技术构架下的应用场景。


11.png


这里,数字孪生的特点是使用感知、计算、建模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运用软件定义,对社会现场的物理感知进行递进式的逻辑走向,如描述、诊断、预测、决策。目的是实现物理维度与赛博维度的全域式映射而交互。在今天,数字孪生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焦点,令人瞩目,推进着各国的经济升级、转型。


“应用对象”


从现有的学术动态来看,数字孪生依然是新兴领域。目前介入数字孪生领域的学者、技术专家大体来源于这么几拨人马:一、起步研究CPS和仿真的一批学者,二、最初研究可视化以及建模的一批学者,三、尝试将数字孪生的理念,引入自身研究领域的学者。


12.jpg


尽管几拨学术人探索路径各异,但指向是明确的,那就是运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服务于社会现场。目前来看,理论体系方面数字孪生虽然日趋完善,但由于数字孪生领域的跨学科性,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依然在原有的学科知识背景下进行研究,其利弊各居,值得思考。


13.jpg


宋钢老师随后介绍了中国雄安新区的数字城市、杭州城市大脑,以及国外的数字孪生巴黎、多伦多高科技区等不同应用场景的特点。从目前的情况看,为数众多的数字孪生成果还不能脱离传统的监控与仿真的范畴,只是将监控视角转化为数据可视化;仿真手段升级为动态的评估分析,还未达到数字孪生体自适应、自我律动的演化、线下线上融合的终级目标。


14.jpg


当然,学术界都认识到数字孪生的开阔远景,各国政府力量也开始加大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并集中学术力量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数字孪生。不言而喻,数字孪生的研究方向是未来核心技术的焦点与热点,并且已经开始落地。


“网络艺术设计学的境遇”


“网络艺术设计学”是研究数字经济的一种手段,它通过高校学科方向的设置来回应社会现场的需求,运用对数字孪生领域的介入,促进智能平台系统化、学科化的研究达到设置目标。不可置疑,在当前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具有改变社会和带来巨大的经济潜力。譬如城市大脑、数字形态化的城市就是典型的案例。它的功能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治理能力的特别举措。 


15.jpg


在当下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作为高校,它的学科建设是随着社会现场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高校的学科建设结构是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面临新一轮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数字社会,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已经是一种深度介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转向智能设计,是学科介入到数字社会的前提,从而进入到智能化的设计场景之中。


17.jpg16.jpg

今天,“网络艺术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研究的方向,是缘于互联网形态的出现。使社会现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向。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数据现实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随着网络形态、数字孪生手段下全域式的增强现实形态研究的深入,“网络艺术设计学”已经诞生。


18.jpg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社会是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它是一个复合混杂的社会形态,今天的大学同样面临社会现场的整体转型而作相关的调整。因此在数字社会的现场,"网络艺术设计学"呈现出从多样性到多元化的结构面对智能场景。这种现象让我们去思考学科的意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而探究"数字孪生"的智能场景,以及“数字孪生"对于构筑元宇宙的意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网络艺术设计学″与元宇宙的底层筑基的"数字孪生"与数字社会形态在理论上形成某种呼应的关系。究其原因,技术作为一门方法论本身就是探究社会前行的助推,而方法论的本身在于,通过“数字现场与技术在场”把技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数字社会与"网络艺术设计学"的关系。


19.jpg


不难发现,"数字孪生"这一形态对虚拟现实的构建,更多的是在元宇宙的理念、模式和数字社会情景下的社会思维之间构筑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于数字孪生通过数字手段,把虚拟现实,塑造得数字化、景观化,并以数字孪生的原理重构社会现场的新场域。


20.jpg


这里,"网络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如社会现场,是指网络艺术设计与数字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数字社会的关系。涉及数字社会这个领域,则是以大设计的视角为出发点。正因为数字孪生的特点,它的"技术在场与数字现场"的特征,使我们有条件参与其中。


21.jpg


我们现在的进行时态是网络时代、数字社会、数字传播这样一个全新的数字环境与数字结构体,它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形态的数字现实。





以数字社会现场学的眼光来看, 网络形态筑造了人与数字社会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技术形态的变化为人与网络社会的互动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在当下,我们的现实是数字社会、信息空间与人的依存关系,这几者彼此混合、融为一体,并真实的呈现出一个"数字化的现实社会"。


27.jpg


“疫情时期”与随之而来的“后疫情时期”的现实,我们对“虚拟现实”下的“增强现实”有了刻骨铭心的肉身体验,因此作为“网络艺术设计学”学科与数字孪生系统的研究,是全球化语境下前瞻性的学科方向,具有引领性的学科价值。自然,它与社会现场,与设计史的逻辑文脉有着直接对应的学术关系。


28.jpg


最后,宋钢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颠覆性创新时代的边缘,要实现下一轮社会的跃迁,人类需要一个截然不同的框架:数字孪生,这就是我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它作为元宇宙底层筑基的原因所在。今天,我们看到这种力量正塑造着未来,它将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体用新的思维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


29.jpg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30.jpg


同学A:你好宋老师,我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一件数字艺术品以六千多万美元的价格在佳士得拍卖行成交。我看到这个新闻时,疑惑所拍下的艺术品对于收藏家是一种怎样的意义?它的产权关系是怎么处理的?


宋钢:这种拍卖与新的拍卖方式一NFT有关。在数字现场,NFT被塑造成为一个神奇的新事物。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s,可直译为“不可同质化或不可替代之物”,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当下,加密传输的数据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之物。在社交媒体上,NFT更是被一波又一波的冲浪话题和关注它的年轻群体把它推向浪巅。其相关现象,如乔布斯的手写体、NBA赛场的热播、NFT音乐、NFT绘画、万维网源代码、《时代周刊》封面等。回到你的话题,由于NFT作为新秀,具备天然的收藏属性和便于交易的特质,艺术工作者可运用NFT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数字艺术品。而且实体艺术品也可以通过扫描、3D建模等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创作形式,并以数字形态被收藏。


关于NFT。我们知道网络技术出现以后,对于每一个行业都会产生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变革。比如说互联网里面有一个技术形态叫区块链。它的功能,是实现数据公开、透明、追溯产品筑构设计的一种方法。在针对具体产品中涉及到区块链的时候,是可以指为类似比特性质的数据存储方式。


对于广义的区块链技术,包含点对点网络设计、加密技术的应用、分布式算法的实现、数据存储技术等4个方面,还涉及到分布式存储、机器学习、物联网、大数据等。它的功能是检测信息的有效性,及人们所说的防伪功能。在这个基础上说到底区块链是数据库平台,特点是共享。我们知道,存储于平台的这些数据,是有记忆的。它们的特征是透明直接、并在网络时空中留下痕迹。


从技术层面而论,区块链的特点在于节点的分布式,它使得黑客的网络攻击难度增加,难以得心应手。从技术角度而观之,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里的流程账本都有一个副本,也就是备份。这个备份的功能是用于交易数据的恢复。换句话说,即使是一个节点受到威胁乃至攻击,区块链中的信息和连接仍然处于正常状态。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个节点的内容粘接在其他所有的节点之中,从而防止未经授权,导致数据的修改。而NFT的应用场景正是区块链形态下的具体体现之一。


之所以这么说,是去年我出版的《网络艺术社会学一现场与在场》一书的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区块链的功能及应用范围。那个时候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之一NFT的拍卖形态还没有出现。现在刚好,这种拍卖形式可以作为我书中的又一应用案例,佐证区块链各种场景化功能。无论如何,区块链就是数据传输与加密的形式适用拍于数字艺术品的交易,虽然它虚拟,但是产权是拍买方的。除此之外,还拓展了收藏品的多元化路径,进入资本市场;并且区块链这一概念下NFT的介入,线上知识产权的难题就可以解决了。第二个概念就是资本运作,有些拍卖并不是以一种真实的情况呈现,其拍卖结果代表了一种取向性。一个是出价者他本身喜欢这个物品;第二个原因是资本的收藏;第三是企业本身形象的需要或者个人品牌的打造,需要通过收藏的形式提升彰显它的知名度。


31.jpg


同学B:宋老师你好,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下数字化时代已经深深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几天有一个韩国全国断网的新闻,导致他们很多人的生活仿佛“停止”了。我们该如何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宋钢:我们不可能逃离这个现场,断网就是和社会现场断绝了关系,断网的概念就是这样。因为今天的社会关系、社会现场就在网上,我们的生活模式、深层结构都在网上。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是网中人:"网民"。在今天,你之所以觉得微信里面的朋友圈很真实,是因为你把线下的经历、线下的经验平移到网上。比如说朋友圈里的虚拟现实的父亲、母亲、姐姐、妹妹、朋友,你认为他们都是真实的,是因为你具有这种线下体验。但是一旦断网以后这些关系似乎没有联系,感觉生活在一座孤独的岛上,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今天,手机成为我们的假肢,在当下的生活中,如此之重要。一机在手,时刻不离。就像我们每天出去,如果身上没有手机,你会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断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和这个世界脱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断网对个人而言,你不在“在场",从更大层面而言,意味着社会驱动的前行的动力停滞,自然断网是一个负面的概念。







关注我们,及时获取后续每场活动信息!

613b094931800.png




留言

留言

留言已提交

经审后可显示